教学目标:
理解
1.中庸的含义
2.中庸的原则
运用
3.中庸思想在生活中的运用
一、导入
“真正好的知识,是穿过身体的知识。”—武志红
请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金彬烨):我们通过知识的学习,让所学的知识同我们的生活实践相结合,真正为我们所用,也就是“知行合一”。
学生2:好的知识,同我们的身体融为一体的知识。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知识——中庸之道,希望学习之后,这种知识也能穿过我们的身体,真正为我们所用。
二、文本解读
1.你所理解的“中庸”是什么?
学生回答。
适度、不走极端、折中。
教师补充:甲骨文中“中”的含义,《说文解字》中的“中”的含义。
目的:强调“中”的重要性,中在于上下贯通。
2.请学生回到文本,找到具体的章节,落实“中”的含义。
学生分别找到“过犹不及”,“不得中行而与之”“乡愿”等章节。
教师再次强调中庸的含义,强调行中庸讲原则,有是非标准。并且提出“中庸的原则”之一——“义”
3.对“义”字得解读
义:正义、道义、和平(和谐)、忠义(有自我)
4.提出中庸的另一原则——礼
五代十国冯道的故事,请学生分析冯道是行“中庸”吗?
冯道历经四世12个皇帝,事例简述。冯道不贪财不好色为百姓谋福利,为什么司马光称他为“奸臣之尤”?
5.学生讨论
学生1.我认为他行中庸,他为百姓谋福利,那是他心中有“正义”,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也做到了和谐,而且对他自己来说,他自己做事情与原则,因为他以天下为已任,百姓是原则的起点。
学生2.我认为他行中庸,他做事情适度,不走极端,没有和帝王硬碰硬,对他来讲“一朝君一朝臣”,顺应时代潮流。
学生3.我认为他没有行中庸。他同管仲一样,没有誓死效忠一个帝王,儒家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是要臣子守礼,忠臣不侍二主。而且,他迎合明君也迎合恶王,他就是一个好好先生,不讲是非原则,是道德的败坏者,就像“乡愿”一样。
教师总结:的确从儒家的“中庸”原则来讲,冯道不符合中庸的标准。他不守礼。他同管仲一样,是仁者。中庸之道是处事原则,不是评判一个人好坏与否的绝对标准。
教师再次强调中庸的原则
三、学以致用
给出“中国式八大宽容”,请学生结合“中庸之道”谈谈看法。(提示用PRP结构表达)
学生1.
2.
3.
四、总结
1.含义2.原则3.中庸的“义礼”原则不是僵化的,应当顺应时代的“义礼”标准来确定。
最后展示林语堂的“理想的生活状态”里体现的中庸思想,让学生对中庸有一种时代性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