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8259352-b6ed3461f0a54a83.jpeg@wm_2,t_55m+5a625Y+3L+S6reS4luebuA==,fc_ffffff,ff_U2ltSGVp,sz_24,x_15,y_15?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在任何情况下,你都要学习——以更换学习内容作为你的休息。”——安德烈·莫洛亚《大仲马传》
MBTI中性格类型共16种,每一种由四个字母组成。其中第四个字母,表示的是我们处理外部世界的方式,也即对待生活态度的偏好,是判断型Judging还是感知型Perceiving。
什么是生活态度?
比如旅行,有的人喜欢说走就走,享受旅途中的不确定性,有的人则喜欢周全计划,做好详细的攻略才能安心出发;比如办公环境,有的人喜欢井井有条,物品分门别类摆放清晰,有的人则喜欢随意自在,不喜欢被约束。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态度,在面对外部世界时,是如何接触和处理的。
什么是感知型偏好和判断型偏好?
字面理解,感知即感受,了解,知悉,感知的过程就是我们在使用第二个字母(S/N)搜集信息的过程。
同理,判断的字面意思,是做出决定,给出评价,给出结论,判断的过程就是我们在使用第三个字母(T/F),在分析处理完第二个字母所搜集的信息后,最终给出理性或感性决定的过程。
因此,感知型偏好(P)的人,更喜欢不断的搜集信息、体验生活、感知世界,他们不喜欢做决定,更喜欢宽松、自由、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也更容易随遇而安,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而判断型偏好(J)的人,更喜欢做判断、做决策,做各种计划,且严格按照计划行事,他们喜欢掌控和管理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他们才有足够安全感,常给人一种认真严谨的感觉。
解释了什么是我们对待生活态度的偏好,小伙伴们估计已经心里有数,知道自己是哪种偏好了吧?哦不,感知型偏好的人还想了解更多信息呢?
那我们惯例,从日常息息相关的领域入手——工作/职场以及生活/交际这两大板块,来精准识别和分析下判断型和感知型的差异吧。
一、工作/职场板块
01工作方式的差异
判断型:
●更喜欢有条理、有节奏、有计划和部署的工作类型
●更喜欢以结果为导向,有明确、详细的计划并贯彻执行
●更喜欢通过日程表、to-do-list 来开展工作,完成工作后再玩乐
●对待安逸的工作岗位,会充分利用闲散时间做点事,看书、学习、提升技能才安心
感知型:
●更喜欢随性、自由、灵活性强、较为松散的工作类型
●更喜欢体验过程,而不是解决问题、追求结果
●常专注于信息搜集而忘了既定目标,待到最后期限才匆忙赶工
●对待清闲的工作岗位,能享受闲适安逸
注意:
1):人都有惰性,判断型工作时也会偷懒,但偷懒也是带有目的性的,比如需要放松活动下筋骨,需要换换脑子舒缓压力,如果偷懒时间过长,会心生焦虑,想要赶紧回到工作状态,忙完再休息。
感知型偷懒时则更倾向于心安理得,除非到了必须完成任务的时刻,不然可以在这个舒适的状态下待很久。
2):判断型也有拖延到最后才开始赶工的时刻,但他们在拖延的过程中,内心是对“没有按计划行事”的焦虑、自责、恐慌,而感知型通常不会有这些感觉,甚至享受其中。
3):判断型偏好的人喜欢判断、控制,因此在开展工作前,倾向于制定出计划,越详细越安心,一旦制定好计划便严格按计划执行,不喜欢变更,因为变更意味着需要重新搜集信息。
感知型则不喜欢被计划限制,倾向于有自由的空间,喜欢搜集信息而不作决定,因此一个方案/计划需要反复推翻修改,也能欣然接受,乐于重新搜集信息。
02对不同类型的态度差异
判断型:
●抱怨感知型偏好的人“太随意、没有计划、拖沓、效率不高、缺乏主见”,感觉和其共事需要时时督促,不靠谱,不放心
●不太能容忍“没有重点、缺乏条理、讨论问题没有结果”的会议内容,感觉浪费时间,开了等于没开
●面对犹豫不决、说话不够有条理性的人,会有些嫌弃,甚至打断他们说话
感知型:
●抱怨判断型偏好的人“目的性强、掌控欲强、凡是要有计划和准备、咄咄逼人”,感觉和其共事太累,太紧张,时刻紧绷。
●对于每个领导的开会风格,能够“理解、接受、无所谓”,觉得挺正常
●对不同类型,能一视同仁,能认真倾听他人说的话,也不喜欢打断别人。
注意:
1):职场中,人都更喜欢和自己风格相似的人共事,不论是判断型还是感知型,都喜欢别人能和自己一样。
如果是感知型,会希望对方也能注重过程体验,从容不迫,顺其自然;如果是判断型,则希望对方也是有计划、有目标、条理清晰的,这样共事起来才合拍、高效,也能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因此,这第四个字母J/P,往往是造成职场人际关系紧张的主要根源。
2):喜好归喜好,职场中,尤其是团队协作中,我们也需要不同类型来进行互补。感知型偏好的人,需要判断型的当机立断,以避免其迟迟做不出决定而错失良机;判断型偏好的人,也需要感知型对信息全面充分的搜集来帮助其更好的判断,避免急于下结论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8259352-66690179519319b3.jpeg@wm_2,t_55m+5a625Y+3L+S6reS4luebuA==,fc_ffffff,ff_U2ltSGVp,sz_15,x_10,y_10?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03管理风格的差异
判断型:
●偏好掌控事件进展过程,需要时时“打探、追问、监督”下属工作执行进度,需要下属事无巨细主动汇报,才有足够安全感。
●偏好制定严密计划,并监督把控每一个关键细节,害怕出现意外。同时准备多个预备方案,以防万一。
●偏好对下属指导说教,“这个事情不能那样做,应该这样做”,“你这样是不对的,你最好...”或者就算嘴巴不说,心里也在这么想。
感知型:
●偏好给下属足够空间开展工作,只要不违背规章制度。给予下属更多的信任。
●偏好制定一个大概的计划即可,不喜欢过于周密死板,对于意外不是很担心,完全可以随机应变,灵活变通。
●偏好认真听别人说话,包容、体会他人,而不妄加评论,哪怕在心里都几乎不会。
注意:
1):感知型也关注下属执行任务的进度,但不会像典型的判断型那样,像一个严厉的监工,盯紧每一个步骤。(判断型管理者通常倾向于想要掌控全局)。
2):感知型的感知(搜集、获取信息)过程是“宽泛的、开放的、多样性的”,因此不管别人说什么,都倾向于去听,去了解,而不是指指点点;而判断型的判断(做决定、做决策)过程是“确定的、明确的、瞬间的”,因此会忍不住评价、指点对方、给出自己的观点。
3):判断型偏好倾向于“控制、影响、支配”别人,希望他人服从自己,而感知型不太喜欢权力,更倾向于配合、追随,希望每个人能按自己的方式去表现自己。(这一点就不难看出,为什么大多数管理者是SJ,尤以ESTJ总经理类型居多,天生的管理者)
以上,工作/职场板块来解析和识别判断型和感知型的差异。总体而言,判断型偏好的人更喜欢“预先安排、计划、控制、判断、下结论”,感知型偏好的人更喜欢“体验、随性、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感知功能和判断功能,只是每个人各有偏好,不必纠结于自己是哪一种,因为我们生来就具备二者的表现,应该花更多时间来评估自己更偏向于哪一种,以及偏好的程度。
评估的标准,主要看在多数时间里,多数情况下,最自然而然想要的生活态度是倾向于判断型还是感觉型。
——未完待续,下篇将从生活/交际板块入手对比两者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