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游览武侯祠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杜甫目睹国势衰微,对诸葛亮这位贤相十分崇敬,通过缅怀诸葛亮来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清明政治的期盼。
诗句解析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诗人以一个问句开篇,“丞相祠堂何处寻”,显示出他对诸葛亮祠堂位置的探寻,体现出一种崇敬和急切的心情。“锦官城外柏森森”,回答了祠堂的位置在锦官城外,“柏森森” 描绘出武侯祠周围柏树茂密的景象。柏树在古代文化中有象征庄重、肃穆的含义,这些郁郁葱葱的柏树也衬托出诸葛亮人格的庄重和后人对他的敬重。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这两句是对祠堂内景色的描写。“映阶碧草自春色”,台阶两旁的青草在春光中生长,“自” 字用得很妙,青草自顾自地生长,好像并不在意这里是诸葛丞相的祠堂,有一种寂寞无人欣赏的感觉。“隔叶黄鹂空好音”,藏在树叶间的黄鹂鸟发出悦耳的叫声,“空” 字同样意味深长,声音虽好听,但无人真正在意,也暗示了祠堂的冷清,同时为后文的抒情做铺垫。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诗人开始回忆诸葛亮的生平事迹。“三顾频烦天下计”,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咨询统一天下的大计,这体现了诸葛亮的才能和智慧受到刘备的高度重视。“频烦” 二字突出了刘备的求贤若渴和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创帝业,又辅佐刘禅巩固政权,“开济” 二字概括了他一生的功绩,展现出他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质。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多次出师北伐,都未能成功,最后病死在军中,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诗人对诸葛亮壮志未酬表示深深的惋惜。“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 既包括诸葛亮这样的英雄人物,也包括后世像杜甫这样对国家命运忧心忡忡的仁人志士。诸葛亮的遭遇让这些英雄们感同身受,不禁流下热泪,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以及对贤才不得志的感慨。
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情景紧密结合。如颔联通过描写祠堂的寂静冷清之景,暗中传达出诗人对诸葛亮身后寂寞的感慨。后半部分抒情又回扣到前面的景,让情感的表达更加深沉、自然。
用典自然:诗中运用了刘备三顾茅庐和诸葛亮辅佐两朝的典故,毫无堆砌之感。这些典故的运用精准地展现了诸葛亮的才能、功绩和忠心,体现了杜甫深厚的文化底蕴。
起承转合分明:首联起,通过寻找祠堂引出主题;颔联承,描写祠堂内景,继续铺垫;颈联转,从景转到对诸葛亮事迹的叙述;尾联合,抒情总结,表达对诸葛亮的惋惜和崇敬,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