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实体书店还是网上书店,占据畅销书排行榜前几位的都是一些励志书。这些励志书用直白的语言告诉读者怎么“成功”。励志书籍的流行,说明整个社会是积极向上、鼓励奋斗的。
作为普通人,很容易在遭遇挫折后,变得消沉和平庸,需要通过读这类励志书获得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古诗就是激励人们努力奋斗。励志语,古已有之,并不是现代社会独创的。
励志书籍大概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一类是中国作家写的,特别喜欢谈人脉关系,在人脉基础上衍生了“谈话艺术”、“影响力”等等领域;
一类是日本作家写的,比较强调“品格”,如《活法》、《干活》强调忠于工作,全身心付出;
还有一类是美国作家写的,爱谈“积极思维”,特别重视自信。
不少年轻读者,读了这类励志书后,跟打了鸡血似的,很努力干活。但过了一段时间,发现结果并不如人意,变得消沉。感觉被励志书骗了,开始变得反感励志书了。甚至只要有人跟你说起要努力奋斗等励志语,心里就很烦躁。
这类励志书或是某位成功人士的个人感悟,或者是作者搜集的趣闻轶事,或者是臆想出来的成功故事。将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他有正确的价值观,是个好人。但这些成功因素都不是科学理论,并没有经过检验的。也许他的成功完全是运气而已。
有一项研究,对大学生的多项品质(如善良、幽默、严肃、正直)进行了统计,想要找出哪些品质影响学习成绩。最后发现绝大多数的品质对学习成绩没有任何影响。成绩很好的人,有对他人友善的,也有对他人刻薄的。
想要取得好成绩,只要能掌握考试要求的知识点,并在考试时候写下来,跟答题者是否善良并没有直接关系。
真正能左右成绩的品质只有一个:自控。所谓自控,就是管住自己,该上课的时候就去上课,该写作业写作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考试要求的知识点。
每个人对成功定义不一样,学生认为取得好成绩是成功;商人认为将商品卖出获得利润是成功;设计师认为设计一款受欢迎的产品是成功......无论要何种成功,只有让自己满足成功要求的具体条件,而左右这一切的品质就是自控。
自控,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一个人意志力的体现。我们都理解错了,以为意志力是一种美德,要通过教育提升个人思想境界来培养。
其实,意志力是一种生理机能,跟耐力一样,每次使用需要消耗能量。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肚子很饿时,根本没法集中精神来读书或做一项工作。一开始意志坚定不买,被推销员长时间念叨后,感到疲倦,竟然鬼使神差买了,回家后又后悔不该买。
看个热血电影,听一个励志的故事,能让人有个好情绪,但并不能提高意志力。提高意志力真正有效的办法,就是做自己不习惯做的事情。比如开始能集中注意力阅读半小时,下次尝试阅读1小时。这个跟训练长跑耐力一样,现在可以轻松跑2千米,逐渐尝试跑3千米,4千米......慢慢就提高了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