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群里面的小伙伴MS的分享故事引发的讨论:
我昨天就被一个英语课销售拉着聊了三个小时,差点被套路。深刻体会到销售的底层确实如徐麻麻说的是“感情和信任”,她找我我聊工作聊生活和聊人生,让我产生共情和信任,却绝口不提课程价格,最后是我自己发问价格多少。
5万块钱,两年的课程,是我承担不起的,且不是现在的目标,她会说给我分期各种优惠,也会给我画重要性四象限,分析英语对我是重要不紧急。总之,你说什么话她都能接住,并且逐个击破,有理有据。
她是一个非常厉害的销售,能感受她读了很多很多种书,刻意练习的十万小时原则,学习成长是是第一步都是痛苦的,必须有人推你等等,金句频出!还有DISC的性格分析。
销售确实是聊出来的,磨出来的,她作为一个销售确实很拼很努力。因为我两年前被类似销售套路过,所以更加深思熟虑些。
我为我的优柔寡断没有直接拒绝,向她道歉。最后她说,:“你要不买的话直接给我说呀,我接受的,但是你不要在打电话的时候说你不会买,感觉像在背后戳我脊梁一样。”
电话事件:最后的最后我被她堵的非签不可时,我借口说有朋友约好时间视频,其实我想起来朋友之前是为了出国留学在学英语,问下有目标的人投入的时间金钱比,同时我朋友说他前男友也是类似的被套路买过几万块英语课哈~因为房间不隔音,我说话声音大,就被她听到了,虽然我不是故意的,她说她很受伤。我下次遇到这种的直接说我没钱就结了哈。
另外一个小伙伴YY也分享了她所遇到的销售的故事:
我在2010年的时候就认识了一个朋友,是做保险的,那时候我月收入是3000块,年龄也不过23、4岁。所以一没钱买保险,二没有保险意识。我们在结识之后,平时的交集并不多,因为对方是男孩子嘛,所以更不会有什么密集的交往。但是他每年过年都会给我打电话,送我一套福字啊,或者一些不是很贵但是很有气氛的小礼物。
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没什么,但是连续三年之后,我就说,哎呀,你别给我送了,我都不好意思了。然后我那个朋友说,我就是为了让你不好意思。然后我跟他说,你送我我也不会买保险的。……
于是,他每年过年就不再记着给我送对联送小礼物之类的了,但是平时就会给我送电影票,跟我说,反正是公司买给客户的,给谁都一样。意思是不用让我记得领情。
2017年的时候,30多岁的我,应该是思想境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升华,所以我觉得保险这个东西其实真的很有必要,那我准备买保险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我主动找他,约他,见面就成了单。再后来,我身边有几个朋友有共同的需求,都是我直接给他介绍的客户。
接着另外小伙伴ZK说出了第一个销售让我觉得不舒服的地方:
我会觉得他是带着很明确的目的来和你聊的,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你报班,所以先会和你拉家常,促进感情,不提价格,是让你主动去提。
但最后那句话可能暴露出了他:很功利性的一面,其实他完全可以放长线钓大鱼的,或者说做朋友以后,你想学英语的时候可能会想起他。
但由于那句话:「你要不买的话直接给我说呀,我接受的,但是你不要在打电话的时候说你不会买,感觉像在背后戳我脊梁一样。」
会让人觉得他自己花的时间是无用功一样,有种挫败感,其实生意不在仁义在,以后或许还会有交往呢。
要是他用上了师老讲的一个东西:给对方一个礼物,让你卸下心防,你真的可能以后就会买了。
这个时候我的阅读教练翔哥跳出来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
销售有流程的,认识——信任——发现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很多销售一上来就直奔最后的成交上,这就会要求销售能够在10-20分钟内,识别出客户的购买模式,否则就会踢到铁板上;很多高阶的保险销售总监,都有能力在第1次见面,半个小时内完成5-10万美金的单子。你想一想自己和闺蜜的消费模式就会知道,有的人喜欢对比参数,有的人只要朋友买了自己就也会买,有的喜欢用名人同款;只要能够洞察客户的购物和判断模式,以客户喜欢的方式,提供客户需要的东西,就能达成交易。
在不知道如何识别模式的时候,你唯一能够洞察的模式就是自己的模式,所以,初级的保险销售,最好是找与自己类似的人群,比如妈妈就找妈妈群体,山区出来的it男,就找山区出来的it男。千万千万不要去找你认为需要的人,也不要找你不懂的人群,比如山区出来的it男找比较富有的深2代,销售成功概率极低。
简单说,这个过程有3个点:
1、触发点
2、内部处理
3、行动
比如1个女生,看到闺蜜在用一个洗脸仪,这就是触发点。如果她在这类产品上是随大流的处理模式,她就会自动产生:“我也要买1个”的念头。最后她就会去买。卖家需要做的,就是在她想买的时候立刻提供购买的链接。这就是为什么微商往往是卖面膜、艾灸这类女性使用的消耗品的原因,这种消费冲突只有10几秒,过了后80%的人就会放弃购买,这就是为什么微商喜欢刷屏的原因。
这里提到的是消费模式是我没有考虑过的,我自己的消费模式是什么?回顾我自己买东西的历程,第一个阶段是因为便宜,有优惠去买,这个过程中就不会考虑这个东西买回来会不会有用,有什么用?也许只是大概有用,先买了再说,管它那么多。目前应该在第二个阶段是会考虑我需要什么,对我是否有用,我喜欢吗?如果是我喜欢的,那就去买,在买的过程中也许会去对比价格,但是不会过多的纠结和犹豫,那对我有用的东西是我所需要的,这样的情况下,能买到自己心仪的东西。
而翔哥提到他自己的消费模式是工匠模式,他会买乔布斯的电脑手机、宫崎俊的电影,甚至曾德均的猫王收音机;所以,对他来说,用利益和痛苦来驱动我买保险,100%被拒,但你也找不出来1个保险产品是某个大神认真开发出来的,于是他就会进入工匠模式,1个字1个字要求销售澄清保单上的内容,相信我,最多问到第3个词,销售就会原地爆炸。
透过大家的分享,我的收获是觉察到自己的消费模式,而最近最大的收获是昨天吧,有样东西打折,按照我以前的模式,我肯定会去花钱购买的,但是昨天我就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对我有用嘛?我想想我还有很多库存,所以我现在不需要,于是果断不卖。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的纠结和不愉快。
而对于第一个案例的故事,我想到我在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我的目的性太强,就是让孩子去完成他们应该完成的作业,而这个过程中,我把感受和情感完全给忽略掉,这样就跟刚才那个销售是一样的,她说那么多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你去买她的课程,而我跟孩子说那么多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去练琴,这里面情感的通道是关闭,正因为这份功利性,导致我跟孩子的关系恶化,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爱就要纯粹,就像师老说的给对方一份礼物就是礼物,不能带着其他的威胁或者要求,对于接受方来说我可以选择不要这个礼物对吗?是的!这才是问题的根源和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