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是一个有轻微收集癖的人
记得上初中那会儿特别喜欢盒子类的物品,小到糖果盒、礼物包装盒,大到鞋盒、纸箱,只要好看精致我都会留下来并一个个摞好堆放在房间里、摆放到抽屉里。我妈也多次因为这事念叨我像“乞丐”一样。喜欢收集大大小小的纸箱盒类的癖好一直延续到上完高中,直到在为要来上海打包行李时才发现床底下、墙角、抽屉里堆放着几年来的“收集品”,布满灰尘。依然记得当时因苦于无法打包带走而内心纠结离去的心情。上了大学以后,我的轻微收集癖的收集对象变成了各种瓶瓶罐罐,用尽的洗护用品瓶罐、喝完的酒瓶/盖子甚至是隐形眼镜的小玻璃瓶... ...我都会将它们分类,用袋子装好或者陈列在桌子/架子上,想着总有一天要将它们变废为宝。直到大学毕业搬离行李的那刻才发觉它们唯一存在的意义仅仅是占空间。工作后,越来越多的自然变成了衣服。越来越多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很多好几年前累积的衣物一直未丢(有些很久都未再穿过,但依然留着);另一方面则是脱离了母上大人的月供限制,买买买基本可以随心所欲。就这样,当男票帮忙一起搬家看到我足足有七大箱的衣物时,想必他的内心是极其崩溃的。因为衣物多,每次整理(特别是换季整理)时都是对心理的巨大考验,光是将衣柜、箱子里的衣服通通倒腾出来,再一件一件的整齐叠放就得足足花费大半天的时间并且非常疲惫,但即使每次整理完后精疲力尽下一次却又乐此不疲的循环着。
昨天,男票为了推崇他想要的“极简”生活,硬拉着我看了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剧中女主简直是一个超级变态整理狂魔,她的屋子里真的是空!无!一!物!而一些数量不多的生活必须品也是再筛选淘汰掉多次后整齐有序的收纳在柜子/抽屉里。剧中女主的妈妈和外婆本来也完全无法理解她变态式的整理,但经历了一次地震后,之前的房子无法再居住,全家只好亲手把最低限度的必需品搬到临时公寓里,直到这个时候她们才发现原来生活的必需品仅是之前物品的十分之一。看着女主从在一个原本房间里堆满物品,踱步都勉强的环境里到后来变成了视野内几乎无一物,敞亮有序的环境后,我的内心是震撼和触动的。才看到第三集的我已按耐不住内心想要丢丢丢的洪荒之念了。于是便很坚定的和坐在身旁的男票说开始大清理!
与其说这部剧是促使我三分钟热度丢丢丢冲动的导火索,不如说它是我一直积压在内心,决定精简生活的仪式感。
清理出来的物品主要有以下几类:
1.衣物(捐赠到小区的衣物回收站)
过多的衣物是我东西繁多最大的软肋所在。每次整理衣柜都是一场大革命,也会有决定一丢为快的时候,但大多时候都是在各种“留着当睡衣”“买的时候超级喜欢”“好贵的”“明年可能会想穿”“也占不了多少地方”... ...等orz中被默默的留下来。这次彻底的对衣物进行了清理革命。当季没有再穿过的——丢,当季只勉强穿过一两次的——丢,款式雷同质量较差的——丢,迟迟未拿去修补拉链/扣子/修改的——丢,犹豫超过30秒的——丢... ...丢衣服过程中我保持着一个原则——留下的要是耐用的,优质的,而非廉价的,打折的。最终打包了满满两大麻袋的衣物(虽然衣柜里的衣服还是很多,但我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2.锅碗瓢盆(小部分丢了,其余打包带给我妈)
刚搬家时内心总是有一幅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一日三餐家里供应的美好蓝图,于是便买了各种以备不时之需的餐具——整套的碗碟、勺筷、炒锅、煎锅、奶锅,再后来一段时间对厨房用品萌发了某种执念,一发不可收拾。昨天理出了满满一大箱的厨房用品——多余的碗筷、杯具、豆浆机、榨汁机、面包机、酸奶机、不粘锅、电饭煲... ...要么是一年没用过几次,要么就是数量太多。最终留下来的只有满足两个人日常需求的部分,其余该丢的丢,该带给我妈的打包整理到一起过两天送过去给她。
3.各种过期/一次性药物(几乎全部丢掉,留下平时确实在用的)
家里的药品主要是之前男票妈妈从家里寄了一堆的家庭常用药和日常看病吃了几次剩下的药,堆了满满一抽屉,昨天整理时才发现大多都已经过期了,另外一部分原想着下次生同样的病时备用的药也是彻底被遗忘,还有一些没有外盒不知名的各种胶囊,在清理过后最终只留下了一支西瓜霜、一版黄连清火上清片和一版感冒药。
4.饰品/护肤品(全丢掉)
上大学有段时间特别喜欢珠串类的饰品。于是陆续的在淘宝、城隍庙买了超多的珠串原料,做了很多饰品,送出去一些、自己留了一些(几乎没有再戴过);还有大部分原料被我装在特定的盒罐里,一直留到现在,中间多次有想要丢弃的念头,但最终都在被“万一哪天突然需要用到呢”的暗示下放回原地。关于瓶瓶罐罐的护肤品,这绝对是大多女性必败的一个大类。我自然也拔了不少草。每次朋友出境问是否需要代购时一定会无比兴奋的提交一系列购买清单,买的速度远远超过使用的速度,以至于专门买了两个收纳盒用于此类收纳。各种基本不用的面膜、开封后用过几次不适应肤质的乳液、赠品试用装、只剩瓶底已开新品的乳液、置放超过一年未用的化妆品... ...清理时才发现日常真正在用的也就那么几个瓶罐,其余大多都是在尝完鲜后便舍弃在一旁的冲动性产物。
5.本子书刊(选择性丢掉)
我和男票有一个共同癖好——喜欢收集各种本子。而每次买了心仪的本子后又舍不得用,要么是还没开封,要么就是写了一两页后没有再使用,还有的是已经写完了,各式各样,全摆在书柜上。另外则是一些一次性的书刊文件,也占据了一整格书柜。
6.其它
坏/旧手机(回收变卖)、旧电脑/电子设备(打包寄回家里)、各种收纳箱(罪恶的源泉)、各种开通未使用的银行卡、会员卡、多余的充电线... ...
乐此不疲的是囤东西所带来的安全感
不知道你们是否和我有同样的体会——囤东西能带来内心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当柜子、收纳箱、抽屉等被塞得满满当当时内心简直是爽爆了。想着囤积的东西总有一天会用上。为了这份安全感,只要这些“容器”低于一个心理安全阀值就会尽快的将其补充填满。
回想自己大多会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开启冲动购买模式:
1.买一送一/打折季
但凡在购物过程中看到“买一送一”的字眼,都会停下来犹豫片刻。能逃过一劫的大多是确实无感的东西,只要能有一丝需求,都会罪恶的剁手。每年的一月/七月是服装的打折狂季,这是两年前一位同事告诉我的,犹记得听到时我两眼瞬间发亮的欣喜若狂。在那之后的几个一月和七月,我总是能在喜欢的几个品牌店里收刮一堆衣服。
2.电商特价——双十一、京东618
记得从大二开始至今的每个双十一我都为马云粑粑贡献了绵薄之力。大学里买的大多是衣服/鞋子,工作后则更多是生活用品。记得去年双十一买了堪称能用一年的洗衣液套装、纸巾套装.、卫生巾套装.....到货时还特自豪的和男票标榜自己的勤俭持家品质。果然,直到昨天,抽屉里还堆着没用完的“战利品”,嗯,真的可以用上一年。
3.包邮拼单
大多数喜欢网购的人应该都有类似经历——原本就想买一两样东西,但为了满足包邮的额度,而又加了一些自以为需要的东西,在天猫超市买东西,定不低于88元似乎已成为了习惯性定律。
4.就是想买(冲动消费)
这种情况大多是在实体店购物时,对我来说特别容易冲动消费的地点是宜家。每次逛宜家时都有一种想要承包下整个宜家的冲动。有一次和男票逛宜家,所有我打算下手的东西都在他的理性分析确实不需要下被放回了... ...到最后居然一样东西都没买,踏出门的那一刻我简直快哭了,因为我明确的知道我就是想买,仅此而已。
当我开始放下对物质的执念,发现生活开始变得简单了。
当清晨睁开眼睛,阳光洒满窗台,整间屋子被照的亮堂堂,环眼一周,看着经过一轮清理被留下来的东西,每一样东西仿佛重新找回了最初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内心的满足感溢于言表。
我确定,这样的生活就是我想要的。
关于“极简”生活,清理物质只是一个开始,我会继续摸索,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