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们的生活水平跟旧时不可同日而语,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的各种娱乐活动,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日子越过越好的同时,人口老龄化也日益凸显的现状下,是否同时也发现了身边亲友日益突出的各种健康问题呢?
相信很多朋友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并且可谓感同身受。疾病状态的有如:高血压,糖尿病,过度肥胖,痛风,冠心病,甚至癌症等等。更多的年纪尚轻的伙伴们日常通常伴随的状态有如:肩周炎,颈椎病,疲倦乏力,腰酸背痛,眼睛疲劳,头痛目眩,烦躁易怒,甚至压力过大导致的失眠等等。
如上列举的问题,我们不禁会断论这个是健康出现问题的结果,或疾病,或在健康的第三状态即亚健康。
那么,何谓健康?有没有具体的解释标准?有的,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48年就曾指出健康的明确定义。
同时,WHO在1968年又提出健康是一种资源的说法。
健康是一种个人躯体,精神与社会和谐融合的完美状态,并非是仅仅没有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1948
健康是每天生活的资源,并非生活的目的。 ——世界卫生组织,1968
如此可见,我们现代人所谓的健康是一个整体健康的概念,而不再是传统的“无病即健康”的观点。健康不仅仅指一个人的身体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的现象,还应包括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三者皆处在一个平衡的基础上,才是现代关于健康的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
总结以上,检验是否真的健康的准则即:
1. 躯体健康
2. 心理健康
3. 社会适应
躯体健康
我们最常见的的检验标准有自我感觉+健康体检。当身体出现疾病的时候,机体处于非正常运作状态,我们的身体是第一时间有感知的,加上必要的健康体检,论证躯体健康应该没有难度。
心理健康
是一个比较而言的概念,绝对健康是不存在的。同时也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的基础,而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身体状况改变的结果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生理上的某些缺陷极易使人产生焦虑,烦恼,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
社会适应
通常来讲即拥有相对平和的状态,对待生活,家庭,工作,社会等大小环境。社会适应性,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各方皆处在一个较平衡的状态下,自然能与外界和谐相处。
以上对号入座,您具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