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得好 不如问得巧
提到了培训,特别是企业内训,很多内训师面对那些毫无神秘感的学员而言,总是感慨:“还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啊!”言语之中充满了无奈、无措和无所适从。确实商业讲师可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甚至于有些老师可以“一招鲜吃遍天”,而内训师就显得“苦逼”了许多。
其实做培训无论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无外乎都与培训效果密不可分,撇开了效果,神马都没用。而效果的达成,并不只能靠一己之力,既需要老师全情投入、又需要学员热情参与,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培训中呢?
通过10多年TTT授课中不断的总结、摸索和实验,推荐给各位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利器——变讲为问
一、神马是“变讲为问”
顾名思义,把要讲的话语(陈述句)转变成问题(疑问句)
二、为啥要“变讲为问”
成年人学习讲究“利益好处”,咱就先来说说好处在哪里。
1、启动注意
求学的经验告诉我们,课上当老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无论学霸还是学渣都是有所反应,只不过一个是主动的抬头挺胸,一个是被动的低头躲避,但是大家的注意力都被老师集中了,试想再精彩的电影,观众睡着了,效果还是零,同理学员注意力分散的,培训 效果也是零,所以启动注意就成为当务之急,而变讲为问恰好实现了这一点。
2、争取时间
为谁争取时间?为老师啊!老师滔滔不绝的表达,总会有想的不够讲的时候,此时就会出现异常,比如:赘语增多、下意识重复、紧张,利用变讲为问的间隙,就可以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克服上述问题。
3、测试反应
“无互动,不培训”这个道理很多朋友应该是认可的,但是互动时,咱们不可能只问些1+1=2或者非黑即白的问,有些开放性的问题,答案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老师,如果不假思索只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似乎不妥,此时应该先听听大家的观点,而这同样是边讲为问才能实现。
三、怎么用“变讲为问”
1、问什么问题呢—与主题相关
其实老师讲什么,谁知道呢?只有老师自己知道,老师可以把自己所有要讲的都设计成为题,只要问题与主题相关即可。
2、如果答不上怎么办—与答案无关
老师问学员问题,一定要学员答上来吗?讲过的当然答上好,如果没有讲的内容答上来好像不太好吧?这么做的目的不仅仅要答案,还要启动注意、争取时间、测试反应。
3、如果一定要答上呢—由开放到封闭
做问答题的难度远远大于选择题,选择题即使不会答,还可以蒙一个,说不定就对上了,学员愿意参与,问答题太复杂,学员望而却步。
4、让谁来回答呢—由个体到全员
请不要用“哪一个”“谁”等等来提问,这样做似乎回答的人被老师指定了,大家都在等待着“那个人”的出现,“反正不是我”,要用“我们”“大家”“同学们”来提问。
5、如何评价学员的答案—答案不评价
特别是非黑即白的问题,老师只需回应,无需非要把学员的回答评价的头头是道,掘地三尺。
总是,要想调动学员的参与,让课堂活跃起来,离开“变讲为问”是不行的,“讲得好,不如问得巧”,利用“变讲为问”调动你的学员、轻松你的课堂、展现你的魅力、提升你的效果。真正实现“以问题为线索、以反应为依据、以已知求未知、以概念来表述”的培训理念。
在培训圈子里,关于“效果”我想应该是所有培训工作者最关注的、最在意,也是最抓人眼球的两个字了,没有任何一个企业会组织一次没有效果的培训,也没有任何一个学员希望参加一个没有效果的培训。
既然效果如此重要,那么对于一次培训而言,有没有效果,如何来判定呢?效果到底应由谁来保障?效果好坏又有哪些表象呢?谁说了算?
带着这些问题,结合我十多年TTT教学的实践经历,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次培训效果要想得到保障,并非某一个人的事情,涉及到:需求调研、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课堂掌控、学员配合、异常处理、后勤保障等等等等,可以说数不胜数,然后作为一名职业培训师,咱不能说等上述全部准备妥妥当当了,再开始一次培训吧,所以效果的保障更多还在于培训师本身,那培训师如何做到培训效果最大化呢?
一、讲清楚
培训师是语言文字工作者,不论什么课题、对象是谁、课时多长、教学方式如何,总是要开口讲话的,既然讲,那么一定要讲清楚,让学生清清楚楚听到你在讲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做到:字正腔圆、吐字归音、说普通话。
这些年走南闯北,发现了许多因为口音而产生的误解,比方说:到了福(胡)建省福(胡)州市,接待我的人,客气的问:“老师,您吃饭(换)了吗?”让我一头雾水;在山西某地,餐桌上主人家说:“今晚,咱喝点红酒吧。”结果一瓶汾酒就上来了。诸如此类,举不胜举,作为培训师要懂得说慢话,必要时采用关联表述,把不好发出的音,替换成好说的,比如把喝红酒还是汾酒改为喝红的还是白的,同时运用板书亦可避免上述情况。
总之:字正腔圆、吐字归音、说普通话是“讲清楚”的必要条件。
二、听明白
有人可能要问了:“老师只要讲清楚了,学员不就听明白了吗?”这是真的吗?老师讲清楚了,学员就能听明白?实际未必,比例说明:2013年培训云南机场时,在“学员上讲台”环节,有位学员分享的主题是“企业增值税”“大家好,我今天给大家讲讲企业增值税,增值税就是销项税减去进项税,乘以对应的税率,从而计算出来的税,就是增值税”,该学员表述绝对“清楚”,那么台下的学员“听明白”了吗? 显然非科班出身又不从事财务相关工作的人是听不明白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呢?术语太专业,术语解释术语,人们很难理解,此时需要培训师运用:打比方、举例子、先术后话、以已知求未知来讲解。
总之:多打比方、多举例,说人能听懂的“人话”。
三、记得住
遗忘是人类的一项基本功能,这种功能的最高境界叫“左耳进右耳出”(参考: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学习过程需要对抗遗忘,如何让学员记住所学呢?回想一下学历教育阶段,我们是如何记忆的,有的时候背诵一篇文章或者某个公理,反反复复很多遍,据说一个行为养成习惯需要不断重复21次,之后还要参加多次考试来强化记忆。另外,我们去记忆一篇文章的难度远远大于一首古诗,说明短小精悍、工整对仗的诗更容易记忆。此时就需要培训师编辑顺口溜、语感口诀,懂得概念表述。
总之:重复、强调、串讲、复述、回顾、总结、考试、语感口诀都是帮助学员记得住的良方。
四、做得到
这也是效果得到保障的最大难点了,如何让学员做到老师所讲的内容呢?首先自然那是建立在“讲清楚、请明白、记得住”的基础上;其次要给到学员正确的示范,举例说明:当老师要求学员做到字正腔圆、吐字归音、说普通话时,自己确实一口地道的方言,如何能正向影响到他人呢?这就好比国民党部队军官总是拿着枪说“兄弟们,给我冲”,自己却躲在最后面,而共产党部队的军官则说“兄弟们,跟我一起冲”,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培训师先做到课程中的自我规范,才能规范他人。培训师示范到位了,再请学员来演练,直至掌握某项技能为止。
总之:给予学员示范、演练、肯定、赞美、建议、指正是确保“做得到”的根本。
综上所述,一次培训是效果确立,需要全方位、多角度来看待,从培训师自身角度而言,“讲清楚、听明白、记得住、做得到”则是衡量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愿你我能恪尽职守、严格自律,共同为高品质培训而努力。卓越是方向,成就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