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领读文稿

    大家好。今天由我带领大家领读第十到十二章。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共读。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它看起来是个童话,但我们都清楚,它映照的,是我们每一个成年人的内心世界。

  所以,我想邀请大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暂时放下外界的身份和评判,只是真诚地、勇敢地,陪蛤蟆先生,也陪自己,走一段自我觉察的旅程。

  在开始之前,我想请大家在心里,默默地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回想最近的生活,有没有那样一个时刻——你明明不想生气,但一股怒火却“噌”地一下窜上来,完全控制了你?或者,明明情况没那么糟,你却感到一阵莫名的悲伤和无力,整个人像被一种熟悉的情绪彻底吞没?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似乎常常这样,被情绪“牵着鼻子走”。但这本书却提出了一个听起来有些颠覆的观点: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你觉得,这有可能吗?

    好,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让我们一同进入蛤蟆先生的世界。

    首先,我们会看到蛤蟆先生的困境,其实也是我们很多人的常态。

    最初的蛤蟆,抑郁、悲伤,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但更深的痛苦,来自于他后来的一个发现——他发现自己竟然在无意识地“配合”这种痛苦,甚至“合谋”来谴责自己。

    我们来读书中的这一段,第十章里的内容:“他了解自己在‘适应型儿童’状态里待了多久,也开始明白他真的会批判和惩罚自己,正如小时候父母对他做的一样。一个人能同自己共谋来谴责自己吗?而且不自知,连潜意识也没能觉察到?”

    “一个人能同自己共谋来谴责自己吗?”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是不是也打开了你的某段记忆?书里的苍鹭医生接着说:“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我们是不是也总在内心,扮演着那个最严厉的法官?工作上一点疏忽,我们会自责很久;面对孩子,我们竭尽全力,却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好,在内心给自己打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种仿佛“自动驾驶”般的自我批判模式,正是我们许多痛苦隐藏最深的根源。

    那么,出路在哪里?我们如何才能走出这种困境?书里给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心理学模型,那就是我们总是在三种状态里切换: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前两者,几乎是本能的、自动化的。而第三种——“成人自我状态”,才是我们走出困境,拿回人生主导权的钥匙。

    我们来读书中对“成人状态”的阐述,在第十一章:“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只有在那个时候,你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学术,但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从“自动驾驶”模式,切换到“手动驾驶”模式。

    当我们感到委屈、愤怒、害怕,那是“儿童状态”在操控我们;当我们忍不住指责别人、或严厉地批判自己,那是“父母状态”在支配我们。这两种状态,都让我们活在过去的阴影里。而只有当我们切换到“成人状态”,我们才能稳稳地握住方向盘,基于当下的事实,理性地思考,然后为自己做出选择。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知道了“成人状态”很好,可具体怎么做呢?当那个熟悉的情绪再次来袭时,我们如何才能不被它牵着鼻子走?蛤蟆先生用他的改变,给了我们一个充满力量的答案。

    我们一起来读第十一章里,他非常动人的一段感悟:“有时那种熟悉的情绪还是会来,我会悲伤,会觉得自己没价值。那种情绪还藏在我心里某个角落,可再也不会占据整个心房。我似乎能把它赶到角落里,不再被它牵着鼻子走。”

    看,这就是成长最真实的模样。成长,不是消灭所有不好的情绪,变成一个永远快乐的人。那是不现实的。真正的成长,是学会与这些情绪和平共存,是知道它来了,但我可以选择,是否让它占据我的整个心房,是否被它牵着鼻子走。

    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三个环节:我们从看见无意识的困境(自我批判),到找到了有意识的方法(成人状态),最终,我们拿回了选择回应方式的权力。这个过程,就是蛤蟆先生找回自己的过程,也完全可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那两个问题。

    我们有可能“选择”自己的感受吗?

    我想我们有了更深的理解。答案或许不是简单地选择“开心”或“不开心”,而是像后来的蛤蟆一样,选择如何看待这个情绪,选择是否被它完全占据,选择用“成人”的姿态去回应它。是的,我们永远都拥有选择如何回应的自由。

    那么,合上这本书,如果我们只能带走一件事,并用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会建议大家这样做:

    ”在下一次,当情绪的风暴再次来袭,你感到就要被怒火或悲伤淹没的那一刻,请尝试,哪怕只有一次,勇敢地按下那个‘暂停键’。停下来,深呼吸一次,然后在心里问自己一句:‘此刻,我是在哪种状态里?是委屈的孩子,还是严厉的父母?我能不能,尝试切换到成人的状态,为自己做出一个是委屈的孩子,还是严厉的父母?我能不能,尝试切换到成人的状态,为自己做出一个更智慧、更服务于我自己的选择?’”

    请记住,哪怕只有一次成功的觉察,一次短暂的回神,都是一次伟大的胜利,都是我们成长的坚实一步。

    最后,我想用我笔记里的一句话,也是我读完这本书最深的感触来作为结束,与大家共勉:“看见,是改变的开始。”

    祝福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拥有这份“看见”的勇气,并因此,获得“改变”的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