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加入了一个读书群,看到群里有书友在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感觉很不错。于是,自己也从淘宝买了一本,一睹为快。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原本开朗活泼爱笑爱闹每次外出都会精心打扮的蛤蟆先生,一反常态的变得郁郁寡欢,每天一个人躲在房子里,提不精神做任何事情,在好朋友鼹鼠和河鼠的帮助下,去找看心理医生的十次经历。在心理医生苍鹭不断的提问和引导中,蛤蟆先生逐渐找回了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并分析了童年经历对人一生的影响,还有人的不同状态。
书里是这么描述抑郁后的蛤蟆先生的状态的:“随后的一周,蛤蟆觉得日子过得特别慢。他无精打采,总是很早就醒,脑袋里还常常出现悲哀、病态的念头。在悠长的白天里,他通常感觉好受些,可一到晚上,他就开始焦虑起来。他强迫自己每天都要去散步,可即使沐浴在冬日暖阳里,他所看到的一切也都像黑白照片一般,失去了往日的色彩。”,这段话,共鸣感特别强。在和苍鹭的十次来访对话中,蛤蟆先生慢慢的回忆了自己的童年,严肃的爸爸,完全听从爸爸的妈妈,和自己现在有这样不自信感受根源。
苍鹭医生和蛤蟆先生一起探讨了成年后人在不同情况下会展现出的不同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快乐、深情、愤怒、悲伤、恐惧”,在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下,就会切换到儿童自我状态,像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但这个状态的形成过程中有父母等其他因素参与进来,所以其中又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适应型儿童有“同意、取悦、道歉、依赖”等情绪特点。经常处于适应型儿童状态的人,可能会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很多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抑郁的蛤蟆先生,就总是处在儿童自我状态,苍鹭称他为男孩里的男人,男人里的男孩。
父母自我状态是人在一定场景下表现的像自己的父母,包含了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道德观和对生活的评判标准,其中很多人处在父母自我状态时会是挑剔型父母状态,有“爱批评人、愤怒、严厉”的特点,基本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
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例行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可以计划、考虑、决定、行动自如的应对当时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理性而合理的行事;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为自己所用,不会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
在成功的人生里,三种状态都很重要,不过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时,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也更需要自己思考;而进入成人自我状态只能靠自己,能帮助自己,旁人包括心理医生都只能起鼓励的作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蛤蟆先生也逐渐从儿童自我状态居多转入到成人自我状态居多的状态。
另外,书里还有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人生状态”和“自证预言”。每个人都会选择人生坐标里的不同状态,我们在童年时期不知觉中选择了用哪种态度和观点,并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然后不断的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最终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就像喝醉酒的必然后果就是宿醉头疼,当生活不快乐的时候,我们用“喝醉”的方式来印证我们的明天确实很悲惨的预期。
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天气在逐渐变好,蛤蟆先生也重新开始他最爱的划船,再次开始打理自己,朋友们也感受到了蛤蟆先生的变化,但改变,总是有好也有坏。
故事的最后,蛤蟆先生最终走出了童年带来的影响,选择并进入了“我好你也好”的人生状态,鼹鼠、河鼠、獾都有了自己新的方向和规划,即将开始新的未来。
这是一本科普性的心理书,跟随着蛤蟆先生的心理咨询,我们也一起体验了跟蛤蟆先生一样的心路历程,完成了一次心灵疗愈。
原文摘抄:
“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嘛?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嘛?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