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红高粱

      我的家乡位于高密西北乡,地处盐碱涝洼,古称“濠里”,早年情景就像歌谣中所唱的:“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青蛙蛤蟆叫,有地不打粮。”为了抗涝,人们选择了种高粱,它发达的根系,挺拔坚韧的身躯,即便是大灾之年,也总能奉献出颗颗珍珠般的米粒,帮人度过饥荒。

      爷爷曾跟我说,清朝末年遇到一次秋涝,村外一片泽国,只露出一点红红的高粱头。为了把高粱收回来,人们脱去衣服,手牵着手,试探着行进在莫测深浅的汪洋之中,用镰刀把高粱头割下来,再用绳子捆好,浮在水面像推船一样推了回来。这唯一的收成,成了人们的救命粮。

      解放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迅猛兴起,耕作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然而人们种高粱的习惯没有改变,不但面积扩大,布局和管理也大大改观,把不规则零散种植变为成方连片种植。夏日中午,我和同学到十几里外的供销社买文具,当行进在高粱夹峙的小道上,看到无边无际的高粱随风摇曳,发出“唰唰”的声响,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起起伏伏,感觉那样惬意和美好,不由联想到抗战电影青纱帐的情景,对家乡这片神奇土地充满热爱之情。

      高粱管理也融入我们孩童的汗水。高粱长起来之后,有个活是需要我们干的,那就是打高粱叶子。为了通风透光,只保留顶部几片叶子,其余全部撸掉,撸下来的叶子可作牲口饲料。时值盛夏,我们穿着裤头,上身包得严严的,钻进蒸笼一样的高粱地,干一会脸就变成了红面饼子,汗瓢泼似的,身上被刀片般的叶子划出一道道血痕,头上落满了高粱花子。实在顶不住了,就跑出来透透风,折根甜棒歪着头使劲吸允着解解渴,然后再冲进去向前猛拼。丰收需要汗水浇,已深深铭刻在我们幼小心灵。

      高粱进入成熟期,喜欢强光照射,大人说只有这样才能晒出米来。烁烁秋阳之下,飒飒金风之中,高粱穗由绿变红,由红变紫,由稀疏变得紧密而硕大,此时的景象实在是太夺人心魄了,放眼望去,大片的红高粱像无数熊熊燃烧的火炬,又像是一块铺天盖地随风起舞的红巨毯,与绿色的玉米、白色的棉花、黄橙橙的大豆相互映衬,组成一幅五彩斑斓、板块鲜明、广袤无垠的巨幅油画。

      夕阳之下,人们荷锄回来,走在田间小路上,擦着沉甸甸的高粱穗,瞭望着满坡丰收在望的景象,闻着庄稼和草籽发出的芬芳,沉浸在无比喜悦之中,晚霞把他们古铜色的脸堂涂上了一层橘红,看上去就像是一株株移动的红高粱。我们背着草筐,快步跟随在大人身后,身心同样被无法形容的自豪感激荡着,偶尔有身怀六甲的蚂蚱蹦到路上,也不屑一顾。

      家乡常种的高粱有三种。

      一种是米粒有点发白的“白秫秫”。它挺起穗子的脖颈特别长,足有一米多长,把“莛杆”取下来,订成六印到十二印大小不等的盖垫,用起来既轻便又环保,饭熟了从锅上锨开,热腾腾的蒸汽之中有股清香味。秫秫苗则可缚成炊帚,用来刷锅刷碗。

      另一种叫“搭蛋帽”。它的身躯特别高大,算得上田野中的巨人,籽粒从长而柔的丝梗上垂下来,披散着,把高粱头装扮成一顶顶挂满珠子的帽子。它的秸杆可用作建房的“巴秫秸”,秫秫苗则可缚成扫地的笤帚。

      以上两种属少量特殊种植,大片种植的则是以收获籽粒为主的“饭秫秫”,植株敦实,密集饱满的颗粒簇成红红的宝塔,产量颇高,米的口感也好。

      不管哪个品种,皮质皆很“竹性”,都可作编席的原料。破好的眉子在艺人手指上缠绞着,跳动着,变成一领领光滑细腻、图案精美的炕席,走进千家万户,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庄稼人的欢乐与梦想。如果到年集上看一看,那真是琳琅满目、异彩纷呈!

      高粱上场晒干脱粒之后,人们抑制不住内心欢欣,纷纷尝新米,换伙食。母亲把高粱米泡泡,再到碾上伐出来,熬高粱米粥,用文火一直熬到米粒开花,红红的、黏黏的、香喷喷的,特别好喝。大人说,喝着它容易发个、壮身子,这似乎与红高粱强壮、挺拔的形象有关。

      家乡有个习俗,清明节早晨,家家户户喝高粱米粥,煮鸡蛋、鸭蛋、鹅蛋也要抓上一把高粱米,煮出来的蛋变成茶色,高粱米的滋味也滋进去了,有点像茶蛋,给节日增添了鲜明的色彩和淳厚的味道。写到这里,不由想起一件趣事,有个同学是惯宝宝,清明节分到一个大鹅蛋,舍不得吃拿出来炫耀,门前是人们聚集上工的地方,一个好开玩笑的孩子头,冷不丁从他手中夺过蛋来,向众人使了个眼色,人们像做游戏一样快速传递起来,同学焦急地去夺,传着传着,突然“啪 ”的一声,鹅蛋落到了地上,同学顿时恼了大花脸,家人赶紧上去劝住,人们也就带着兴奋的余波上地去了。

      高粱米上磨磨成面粉之后,家乡人喜欢与小米面和豆面揉在一起,做成“三合一”的红面饼子。饼子熟了从大锅上揭下来,枣红的颜色,酥焦的嘎渣,一看就让人食欲大增,吃起来越嚼越香,就着大葱或辣椒子,那就更对味了,常常吃的满头大汗。那个年代,“三合一”的红面饼子是上好的面食啊,大人们用它下肚,干起活来格外顶时抗造,不管是推车挑担还是挖沟修渠,身上似乎有使不完的劲,虎虎生威。

      童年时代,我和姐姐、弟弟常缠着母亲去住姥姥家,母亲已经同意了,开始忙着拾掇东西、给我们换装了,却笑着逗我们:“姥姥家有什么好去的?你们没听说吗?大公鸡、上屋脊,姥娘不给外甥吃。红粘粥、就瓜皮,吃滴肚子乱呱唧。娘啊娘、咱家去,再也不来她家里!”我们知道这是说反话,异口同声嚷着:“姥娘亲我们,给我们好吃的!就去就去就是去!”

      歌谣中的红粘粥,就是用高粱面馇的粥,它比着熬高粱米粥省时省火,开了锅下上糊糊即可,是庄稼人早晚的家常便饭。喝红粘粥,人们习惯夹几根咸菜放进去,边喝边嚼,咸中有味,冬天坐在热炕上,双手捧碗,缩脖而啜之,可以说是人生一大享受。每当想起这首歌谣,我的思绪就不由得飞回甜蜜温馨的童年时光。

      红高粱,给我滋养,带我畅想,赋我豪情,壮我心魄,让我终生难忘。如今,家乡早已不种高粱了,盖房子也由苇箔代替了巴秫秸,高粱米的味道也与我久违了,但它仍然深深植根于我心中。偶尔到郊外散步,看到路旁一株随意生长的高粱苗,也驻足观望,脑海随即映现出大片红高粱随风摇曳的壮观景象,一股力量、热血、激情在周身涌动。是啊,家乡大地曾经是红高粱的天下,自己是吃着它长大的啊!

      愿红高粱精神永存!红高粱文化远扬!

     

                2020年9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的家乡地处高密西北乡的盐碱涝洼,古称“濠里”,早年情景就像歌谣中所唱的那样:“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青...
    王进慧阅读 1,670评论 0 0
  • 【题记】海狸,你吃过高粱炸的油糕吗?你家的灶台上有高粱杆儿钉的盖顶和浅子吗?这些家乡的风味及物件是乡思的一部分。 ...
    曼谷小青牛阅读 3,952评论 2 3
  • (简书首发原创) 20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在老家饶阳生活的时候,还见过高粱,确切地说,是见到过一段高粱杆,是姨撅回来...
    乌拉盖河阅读 50评论 0 0
  • 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夏天来临的时候,家乡的田地里,到处都能看到密密层层的高大的红高粱。 红高梁可谓是全身都是宝,由于...
    1如是我闻阅读 5,118评论 9 31
  • 文/张喜魁 秋日的田野,丝丝的凉风吹在脸上,爽在身上。 一块红高粱弯着头,在致意远方的客人,炫耀着她的美丽色彩,迎...
    魅力太行阅读 74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