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张照片引起的回忆
家乡的网友发出几张家乡人在澧水河里洗澡(游泳,俗语“打扑泅”)的照片,不觉勾起了我几十年前在那里学习游泳以及多次横渡的回忆。
可以说,我学习游泳起步就在家乡这条河里。不要小看这条河,她可是湖南省湘资沅澧四大水系里的“幺儿子”。
这幺儿子平时性格很温顺,一般情况下都是静静的流淌着,微风吹起时,他会泛起层层波浪,一层接一层轻轻的拍打河岸。但他也有狂躁之时,当上游的山洪暴发的时候,他会一泻数百里,沿途冲毁堤坝,裹挟人们的财物,横冲直闯,毫不留情。而洪峰过后,则给街市留下厚厚的一层泥沙,人们要用好几天的时间来清理,有一年,洪水在津市城七进七出,人们简直伤透了脑筋。
为杜绝这种水患,家乡人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了沿河大堤,加上河道中上游的梯级开发(修水电站),这些年基本不涨水了,“洪灾”的概念在下下代人的头脑中基本没有了。
有一弊必有一利。家乡的这条河曾经也是很风光的,因了这条河,这里是湘西北物资集散地,船运很发达,河边常年停泊着大大小小的帆船,我们也常常能听到行走于河中的船上传来的浑厚高亢的澧水船夫号子……
当然,这些都已成为了也许不会再现的历史。我曾写过一篇《远逝的澧水船夫号子》,也算是留下一点念想吧。
扯远了,还是讲游泳吧。在这里,我偷偷地学会了游泳(那时年年基本上都有淹死小孩的事情发生,家长们都告诫小孩不要去“玩水”),从“狗爬式”到蛙泳仰泳自由泳,甚至胡乱来几下“蝶泳”,还学会了简单的跳水动作。这些似乎都不算什么,最值得夸耀的应该是横渡了。
还记得读高中时住校寄宿,周六下午上完课才能回家,那时河上还没有桥,过河靠轮渡,票价二分。为了省这点钱,当然,更重要的是想过过“玩水”的瘾,我们回家时便几个人一邀,由一个人背书包与拿衣服,其余的人就游水过河。那时候没有游泳裤,更没有游泳帽,至于游泳圈,想都不敢想,学习“玩水”的时候,顶多就是把挑水的小木桶翻过来,人伏在桶底,利用空桶中空气的浮力托起,哪有多余的钱买那么奢侈的游泳圈呢?这时候,大家把衣服长裤一脱,身上就剩一条“装吧”裤子,往河里一跳,各显神通,从南岸向北岸游去……
到得北岸,也没什么仪式,从坐船回家的同学手中拿回书包与衣物,穿着湿淋淋的“装吧”裤子各自回家……
呵呵,差点忘记说了,在河里游泳还有“斗浪”的乐趣,那就是,每有轮船走过,都会激起浪花,若你恰好在游泳,男孩子们一般都会迎着那浪游去,任它或暂时淹没自己,或呛一口水,都觉得极其“爽”,昂起头来,用手抹一把脸,又继续向前游去……
如今好啦,沿河风光带已修好,河里看起来也比较平整,似乎有点“游泳池”的味道了。
回头一想,因为住处离河比较远了一点,似乎有好多年没在这里游泳了,虽然此前在湖南的湘江与沅江,武汉的东湖中,北方的渤海湾里都曾下过水,在没人管的年代里甚至还下过颐和园里过去皇家的昆明湖,似乎全没有家乡河里的滋味那么浓郁……
是该再去尝尝这往日的味道了,虽然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个似乎不可颠扑的哲学命题!
2019.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