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问题,我先默默地自省了一下。才发现其实自己也常常有这个问题,一本书还没看完,又去看另外一本。
只是因为我是大人,阅读是完全自主的事,所以才没有一个声音像问孩子一样发问:“你为什么一本书还没看完又去看另外一本呢?”
这么想来,能问出这样问题的其实只有大人对孩子了吧!这个问题的矛盾焦点在于:大人觉得孩子应该把一本书看完,而孩子觉得看书要凭兴致。大人对这种状况焦虑的深层原因可能是其因此现象引发的联想:如果你连一本书都没耐性看完,又怎会坚持做其他事情呢?
不知道我这个神逻辑推理有没有戳中大人的心。
如果有戳中,那我觉得大人有必要在这个问题冒出来时梳理一下自己的疑惑:
1、孩子自觉打开一本书的动机是什么?
2、孩子放弃这本书去选择另一本书背后的选择意味着什么?
先说第一个问题,在我看来孩子自觉打开一本书的动机肯定是兴趣,孩子打开一本书就像选择一个玩具、一个游戏是一样的,他们因为对这本书的封面、名字有了兴趣,有了联想,所以才愿意打开这本书去翻阅,去证实书中的内容是否和自己的联想方向一致。
捋清第一个问题,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孩子放弃这本书去选择另一本书背后意味着什么。这个大人看似随意的选择,其实背后潜藏着另一份信息:这本书和我之前预想的不一致,引不起我继续读下去的兴致,我要放下它,重新选择另一本。
这么看来,一本书没看完又去看另外一本的孩子其实是在做一件对童年来说非常宝贵的事——试错。在这个试错过程中,孩子其实可以收获到很多宝贵的经验。
例如:原来一本书的外表和封面不能决定这本书里面的内容,我想的和作者想的也会不一样,如果这不是我喜欢的我可以立即止损去选择另外一个。
用阅读来试错不是超级划算的事情吗?这可比报天价兴趣班,报了之后发现又不是孩子想要的划算一万倍呢。这样分析之后,你还会认为“一本书还没看完,又去看另外一本书”是一个问题吗?
在我看来,坚持是一种选择,及时放下自己不感兴趣的再去另外寻找也是一种选择。在我看来,两种选择都需要让孩子去练习、去感知,两种选择策略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实践都一样重要。
不知你是否这样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