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俊平,焦点网络中级,坚持分享930天,2018年11月12日,星期一
头一次和老师分析咨询过程,刚开始心中有些忐忑,这不是给咨询老师的咨询过程进行督导吗?我还是头一回碰到,能帮助到咨询师吗?后来自己安慰自己,如果不会督导咨询师,听听咨询师自己对自己咨询过程的反思也许就是对咨询师的帮助吧。怀着这样的心理,我开始了心理咨询。
我有两次是分享自己的经验,也不知道这是不是督导要求可以做的。因为时间比较紧,我也匆匆忙忙结束了咨询。但内心对咨询师真的是佩服得很,这个案例是高难度的,而咨询师能让来访者开口说话实属不容易,来访者平时是不跟别人沟通的。
后来自己又看了看书,有关强制要求来咨询的非自愿来访者,我们该如何对待?摘录书上的内容如下:
以柔克刚的非自愿来谈当事人辅导策略。
非自愿来谈,当事人是不能辅导的,没有人能强迫被辅导,咨询辅导是无法在被强迫下发生的。咨询的历程,需要当事人愿意把他的心打开,才能造就改变的契机。
所以非自愿来谈当事人辅导的守则就是提高他成为自愿当事人的可能性。可能性意指,还是有可能不成功,且改变的关键点在当事人身上。当咨询没能让来访者打开心扉,也就是来访者有阻抗。咨询师应该接纳这种情况的发生。
如何把非自愿来谈当事人变成自愿当事人呢?其实咨询师可以先想想,在生活中何时我们自己也会不愿意与某人说话,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又可以从不愿意的情况下变成自愿的当事人呢?——对方的善意诚意,诚实的态度与回应,往往是最为重要的关键。换言之非自愿来谈,当事人也是人,他所面临的遭遇的,看待的以及体验的一切就跟一般人一样,值得咨询师理解与尊重。——在这样一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来访者不管是什么样一种另类的生活状态,我们先不要急着改变他。我们先试着理解他:他有这样的生活状态,背后一定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她喜欢这样生活,一定有他喜欢的理由,那是什么样的理由呢?他这样的生活状态跟与人有交往的生活状态有什么不同呢?他有这样的生活方式,也不是他想要的,而是她保护自己的一种生活生存方式。先跟来访者站在一个立场上,就是跟他是一势的,不是妈妈派来的专门改变他的间谍。
其实处理非自愿来谈,当事人与其他当事人没有什么两样,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被迫做什么。且希望自己能拥有最大的决策空间。研究也发现,当事人刚开始来谈的态度,与晤谈的最后结果并无关系。所以有时事情做得越慢,反而到得越快。倘若事情无法加快,那么做得更慢,也会是一种选择。——从这一段里我们可以看出:当当事人非常执拗,没有一丝要改变的意愿时,我们先尊重他的愿望,不改变就先不改变。你们可以先来探讨他是如何面对现在的生活的?他都做了哪些令他高兴的事情?他是怎么做的?当时谁看到了?他们又对她说了些什么?他当时的感受是什么?从这样的面对里可以找到当事人看重的人事物。从他喜欢做的事情,他看重的人事物入手,搜集正向的方面并反馈赞美当事人。当事人有些能量了,再拐回来,谈谈改变的事情。
z老师谈了很多很多,也有了很多的反思和觉悟,也让我看到了他的反思和觉悟。真的很感恩,感谢我们的相遇。彼此携手前行,我们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