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目标:学习观察微色彩,还原原图色彩。
预期结果:能够较为正确的表达微色彩和明暗关系。
练习结果:能够较为正确的还原原图色彩关系,但一些细节颜色处理和均匀程度上还要进一步加强。
画前分析:
莫兰迪色系是指饱和度不高的灰系颜色。莫兰迪色不是指某一种固定的颜色,而是一种色彩关系。来自于意大利艺术家乔治·莫兰迪的一系列静物作品命名的色调。是基于莫兰迪画中,总结出的一套颜色法则。
- 光影素描关系分析
通过分析得出原图的色彩关系是处于明度偏高的位置,所以在配色时,针对几个静物尽量用白色去调色。而背景色,属于中等偏亮的色彩,在配色时,用颜色比较轻薄的灰去调色。整个画面中最重的颜色是居中的方形。
我根据画面关系判断光是前光,物体正中是比较亮的部分,边缘稍微暗一些,以此表达体积感。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是绘制静物的轮廓线,在物体之间的衔接处,用加粗加重轮廓线去表达阴影,制造出前后的空间感。
2 . 配色分析
原图处于饱和度偏低、色彩偏亮、对比度不强烈的状态。
白,灰,红橙,蓝,紫,黄,绿
- 配色方案
通过配色实验和观察理解得出,整幅画的背景基调是一片纯度较低,偏土红/紫红的颜色。所以,我会先用灰色打底,分三个区域依次降低灰色的明度。靠上方区域,是受光比较充足的墙,所以灰色的明度最高,中间区域是桌子,因为这张桌子带有明度较高的固有色,所以选的灰色明度也比较高,但会比墙稍低一个级别。最下方是处于阴影部分的桌下空间,所以灰色明度是最低的。得出靠上两个区域会选明度比较高的中灰色;靠下区域会选冷灰色。
通过观察,发现叠在上一层的红色也是有不同颜色倾向的。最上方的颜色偏亮和白,所以选择接近肉色的浅粉;中间一层作为过渡,选择粉色;最下层处于阴影,选择粉紫色。
绘画步骤:
发现问题及解决方案:
- 在配色时,没有与原图做检验对比。导致在色彩选择上总是出现误差,自己并未清楚意识到。之后,在做完一组方案后,要及时和原图放在同一屏幕上做对比,在正确的前提下,再做调整。
通过再次调整后发现颜色比较接近了,但在明暗及对比上发现上半部分还需要添加白色来进一步提亮,与下方两块背景作为区分。
-
在刻画时,发现物体外形逐渐走形。要经常退出局部,从整体上对画面进行检查。
-
背景有些横向的线条略微明显。主要原因是在用马克笔铺色时,没有铺均匀,一些颜色用深了,线条感也比较重,彩铅叠加后,没有覆盖住底色。老师建议可以用主色彩铅竖向排线,减弱横向排线的笔触感。一些比较重的阴影可以用白彩铅+粉色再叠加一遍,消除阴影。
总结:
通过对莫兰迪色彩临摹后,我对于色彩的调和及搭配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他画中低纯度色彩之所以让人有种安宁与和谐的感受是因为颜色与颜色之间的平衡感。色彩相近而又不会过于单调,是他用色高明的地方。因为,他的每一种颜色并不是单一的纯色,而是被多种相似色调配,聚集而成的统一。有种返璞归真的效果。让简单的画面变得更为耐看。
我自己对莫兰迪色彩的初步理解是一种低纯度,接近色的搭配。莫兰迪的画面中互补色之间的对比不会非常强烈,首先是因为低纯度的色彩弱化了对比;另外是因为互补色在画面中的占比不大。综合这两点,让画面即统一和谐,又不失活泼。
在下一张画中,我可以试着根据自己对莫兰迪颜色搭配的理解,把它的色彩规则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进一步验证,与加深自己对莫兰迪色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