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绝对是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后人对他褒贬不一,即使在秦人眼中,对其的认知也像坐过山车一样,一脚地上,一脚天上,一脚又恨不得跺入井中。
《资治通鉴》记载“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史记》又称“行之十年,秦民大悦”,《战国策》也说“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通过商鞅变法,秦由一个西陲弱国一跃成为强国霸主。商鞅和秦孝公,也上演了是历史上难得的“千古君臣恩义”大戏。
孝公后半生,对商鞅委以重任,给予最大限度的信任。商鞅也是殚精竭虑,死而后已。《战国策》记载:“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那么,商鞅为什么“辞不受”?是他没有政治魄力,还是内心压根就不想做君王?我想都不是。唯一的原因是,他不敢。孝公禅位只有两种目的——一种是真心,一种是假意。这一点,我想商君不会揣摩不透,令他揣摩不透的是,他拿不准孝公的真实意图。
假定秦孝公真心禅位于贤。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孝公想法不外乎这几点:一是商鞅之法确实使得秦国进入前所未有的富强,为了能使大秦万世永年,传给商鞅对秦国有利; 二是孝公、商鞅共事十几年,是“千古君臣恩义”之关系,惺惺相惜,志向相投,传位于他不至于被人加害;三是孝公相信若干年秦国强大后,会还位给赢氏子孙。
假定孝公假意禅其君位。如果是假意禅味,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在试探商鞅的政治底线,秦孝公担心死后商鞅会篡位,以此试探商鞅。我觉得这个是符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和孝公的心理的。春秋战国时期,除了燕国有过奇葩禅让,都是“子承君位”,各国帝王你争我斗,不都是为了巩固帝王之位吗?
所以,愚认为,这是孝公埋的一个坑,若商鞅有丝毫受让之意,则必杀之。这样公子虔的告发,极有可能是孝公临终的有意安排。
《东周列国传》里有一段对话,非常精彩。
孝公问商鞅:“若问秦国社稷万事永年,能还是不能?”
商鞅曰:“法不败,秦不败!”
孝公问:“万一我终寿而亡,谁能使法不败,秦不败?”
商鞅曰:“能使法不败的,唯有法,能使秦不败的,唯有国君圣明代代相继。”
孝公问:“上古有尧帝禅位于舜,可谓千古第一圣明之君,你看我有尧帝一样的圣明吗?”
商鞅迟疑。
随即,孝公追问:“商鞅,你希望我有尧帝一样的圣明吗?”
商鞅再迟疑。
商鞅的两次迟疑,我认为,商鞅已经必死无疑了。当然这只是文学的演绎,非出史书,但却十分精彩。
从这段对白可以看出,孝公步步紧逼,试探商鞅的政治底线。而商鞅的表现,明显让孝公有了后顾之忧,即使是《战国策》中描写的“辞不受”,也没有消除孝公对其的顾虑。
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在整个秦国,唯有孝公才能降服商鞅。当时新君惠王年少,商鞅政治雄心又厚,孝公认为不除商鞅,秦则不保。所以,孝公死,则商君死,这是政治需要。
难怪,俗话说“自古江山只有争斗,哪有禅让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