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山半水
在黄河下游的诸国中,属齐国最大,其始祖姜太公在世时“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为之打下了坚实的国基。而且齐国负山带河蔽海,三面都有自然屏障,地势尤佳。
春秋初年,郑国凭借王朝卿士的地位,在庄公的领导下,一时成为中原伯主。但自庄公去世,国内发生内乱,势力便急转直下。
此时齐国逐渐兴起,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励精图治,九合诸侯,一举登上中原盟主宝座,成就了“尊王攘夷”的千秋伟业。
【1】立国风波
齐桓公即位之前,他的大哥襄公灭纪、伐卫、服鲁,势力就逐渐强大起来。但襄公淫于妇人、数欺大臣、乱杀无辜,于是,国内臣子作乱,把他给谋杀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
这时,在莒国避祸的公子小白,和在鲁国躲难的公子纠,便纷纷抢着回国就位。鲍叔牙伴着小白先行一步,管仲护持着纠马不停蹄。
两股势力路上相遇,短兵相接。管仲带兵阻拦,搭箭直射小白,巧的是,被衣带钩给挡住了。小白应声而倒,顺势装死,借此迷惑了管仲,而延误了纠的行程。于是小白先其入国,被立为君,即齐桓公。
鲁国没达到目的,便为纠发兵伐齐。鲍叔牙奉命率师御敌,大败鲁国,并扬言:
“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仇也,请受而甘心焉。” —— 《左传 庄公 九年》
鲁国担心被齐国攻入都城,于是杀了公子纠,交出管仲和召忽,与齐讲和。
鲍叔牙深知管仲之才,回国后,便大力举荐。齐桓公谋霸天下,终于舍弃私怨,任用管仲为政。
【2】治国强兵
《史记 管晏列传》记载:
“管仲既任政于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得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管仲的治国才干由此可见一斑。
根据《国语》等书,管仲为桓公所规划的治国方法,大抵说来可分为内政、军政和财政三方面。
1.内政方面,分化都鄙而集权中央:划分十五个兵士乡,由桓公和世卿分管;六个工商乡,从下到上邑修家,卒修邑,乡修卒,县修乡,属修邑,大夫修属,每年正月,大夫们把各自治理属内的成绩报告给桓公,由桓公亲自督责。
2.军政方面,修整武备以扩张国威:实行保甲制(军国制),把军令寄在内政里。即国都内每家都要出一人参军练兵,一乡有二千人左右,五乡一万人,为一军,由元帅带领交由桓公和世卿统领三军。
3.财政方面,奖励农商以充实国富:实行“相地衰征”,即看土地的好坏来等差赋税的轻重。通货积财,观察年岁的丰凶、人民的需要来收散货物,制造钱币,并提倡捕鱼煮盐的利益。
以上所说,只是个大概,具体情形一则年代太久无从考证,二则史书记载未必完全可信。但从这些改革治国措施来看,称管仲为伟大的政治家,恐怕一点也不过分。
齐桓公得管仲,实乃如鱼得水,直接奠定了齐国称霸的根基,直至后世百年,都是列国不敢小觑的强国。
■半山慨叹:
穿过历史烟云,回头看,波诡云翳。
如果不是“硬币挡了枪子”;如果鲍叔牙嫉贤妒能,没有举荐管仲;又或者桓公不舍旧怨,誓杀雪耻;亦或是不信任,不任用,那么,齐国还能大而强吗?而此时的中原哪国够格称霸,来御南楚、伐北戎、勤王室(后续详解),中国的历史是不是要重新来写?
历史从来没有假设,也不容假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