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赢人才接力赛,三地协同谱新篇
2月18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深圳顺利召开。与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人才蓄水池”,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崭新征程中,人才接力赛成为我们决胜未来的关键,“每一棒”都代表着不同的战略与谋略,需要粤港澳三地协同双向奔赴,融合共筑产业高地。
跑赢人才接力赛,“第一棒”要下好政策协同“先手棋”。“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粤港澳三地建立人才协同机制能确保各项引才育才留才措施的有效实施和衔接,有利于吸引全球各地的优秀人才来大湾区发展,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新时代新征程中粤港澳大湾区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姿态,制定出一系列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如开展“湾区之星”、“研究生联合培养”、“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等计划。今年1月,粤港两地签署《关于推进粤港人才合作的框架协议》,进一步推进人才发展深度融合。
跑赢人才接力赛,“第二棒”要念好科技共赢“人才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粤港澳大湾区合力激活科技赋能发展“强引擎”,创新驱动人才培养共赢“新模式”,构建高水平科技人才生态,以顶尖的平台与项目吸引人才,促进跨界科技创新,实现“强强联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一是引入先进科技育才手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分析人才的需求,为每个人才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路径和资源推荐。二是加大对科技赋能人才培养的投入,建设高水平的产、学、研、政、企、金有机融合的科技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为人才提供充足的实践和成长机会。三是支持人才开展跨区域工作交流活动,拓宽人才的国际视野和合作机会。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内外科技教育机构的合作,打破学科界限,开展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引入国际先进的科技教育理念和资源,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为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跑赢人才接力赛,“第三棒”要打好乡音联结“感情牌”。除了物质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外,地域文化情感纽带在留住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同根同源的文化底色,“打断骨头连着筋”,乡音留住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通过弘扬地域文化、营造乡音氛围、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强化乡情纽带等策略的实施,能够增强人才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在这片热土上扎根成长,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
跑赢人才接力赛,“第四棒”要疏通消费跨域“大动脉”。粤港澳大湾区跨域整合推进全域消费提质增效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随着内地与香港全面恢复通关,粤港澳大湾区“双向奔赴”人流持续高涨,跨域消费火热,整体消费在持续扩容的同时,也在不断提质升级,有利于加速提振消费市场回暖吸引全球人才汇聚。推动消费升级转型,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型消费项目建设,这不仅能满足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还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粤港澳人才协作,共筑湾区新篇章。随着新时代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跑赢人才接力赛是克服挑战并抓住机遇的重中之重,需要在政策引导、人才培养、文化交流、民生改善、消费升级等多方面下功夫,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发力、多管齐下,在不同领域之间架起人才桥梁,促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共同谱写新时代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