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老师在他的《写作课》里,用了。很多篇幅强调输入的重要性。好的输入不仅可以积累素材,更能提供优质的思考框架。但想要吸收这些框架,则需要有能力把它们从具体的文字里「打捞」出来。这是个技术活。
过去我试过文中划线,写批注等方法,但这样只能获得对「点」的关注。也试过建立思维导图,但往往是导图在某几个分支里越画越细,越画越长,整体结构反而会松散。万维钢也在专栏里建议,比起导图,还是Bullet Points,即子弹笔记更好用。
最近遇到同事与朋友分享了一个新工具「幕布」,一个看似很像「石墨文档」但其实是「限制长篇大论」的,专门用来写子弹笔记的互联网产品。
幕布的操作极为简便,可以点击右上角的「问号」(帮助按钮),出现一个菜单后再点击「快捷键」就能获得右侧的操作说明栏。
幕布的操作极为简单,对文字格式的支持也非常「克制」。可以看到具体的文字大小只有四种,字体也没得选。但正式这种克制,让使用者可以「聚焦」于子弹笔记的撰写,不再分心到其他细节上。
刚才的两幅截图都来自我对「得到」app里的一份精品课——《你为什么需要搞懂一家公司》的「试听课」的笔记。幕布支持文档分享,我记录的这份笔记,可以点击 https://mubu.com/doc/kh_JROR10_ 查看。
在这份笔记里,我以句子为单位,对整个试听课的内容进行了浓缩与分层。虽然记录几乎每一个句子,但子弹笔记的格式让整个文档繁而不乱。并且可以在段落的层次再次进行总结。进而,还可以从文章总体结构上进行分拆,分析整片文章的布局排篇。
子弹笔记让满屏文字成了有序有层次的提纲,甚至在视觉层面上实现了文字的「半可视化」效果,一篇文章的结构瞬间呈现在眼前。作者的思考框架变得清晰可见,非常爽。
这只是目前我刚刚开始用幕布这一工具的小小心得。下一篇,我们介绍另一本好书。它告诉了我9种逻辑思考方式,以及9种创意思考方式。具体的成果就是大家可以在笔记里看到的【】内的内容。
好了,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