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前提是收集足够的信息,以确定进一步行动目标。
会议记录、影评、生活反思、项目日志、学习项目笔记、视频&文稿素材、启发性的文章、大开眼界的视频、重要的项目资料等等,充斥在你生活工作中的信息太多了,并且归类起来并不简单。妥善处理的前提是你找个地方将他们储存起来。
对待搜集,一般有两类人。
第一类:没有良好收集思维的人。通常采取就近原则,比如收藏的网页、看的文章、截图、别人发的资料等各类,都会放在不同的位置。这样做其实很正常,因为事项不多时这样也无关紧要,但随着信息量的增大,这样做完全是自讨苦吃。混乱的储存位置让你摸不到头脑,本可以很轻易找到的资料,最终要思索半天。至于和工作流程的衔接,会显得更加无能为力。
第二类:有良好收集思维的人。可以将搜集的东西整理有序,大部分放到某个储存位置,但仅此而已,他们也许会尝试将收集系统与平时的工作流程,但手段往往不够高明。任何单一的部分都不能直接撑起全部事务,这类人需要对个人管理有全面认知,才能真正打造适合的收集系统。
明确收集的核心
完成收集这一步不是仅仅储存起来防止备用,而是在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需要再次处理,为了确保你能够统一的处理它们,你需要构建自己的工作台,确保在清空工作台时能处理到你搜集的全部信息。另外,这份工作台需要让你足够重视,它要与你平时的工作流程衔接紧密,才能提高利用率。否则,它就成了垃圾桶。并且,无法产生实际效用也会让你逐渐怀疑收集本身的作用,最后选择放弃收集,这无异于是恶性循环。
许多想法当下并没有什么价值, 但是它是大脑运动后的产物,发散性思维给你更多的可能,它们至少不会有害,你要想尽办法抓住它们才是。
比如,关于家庭教育、个人成长学习模型构建、优化规划系统的各类细节、个人管理系统理论的创新等理念,我也不知道何时它们就冒了出来,由于我能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我会尽可能抓住它们。
简单来说,从生活的各个方面涌入的以及自己创作的信息,都需要收集,他们是你制作决策的依据,是宝贵的财富。 尤其是经过个人反思总结的部分,更需要你及时的关注,它们在你大脑中酝酿发酵许久,美酒当然要窖藏,并且在喝的时候毫不吝啬的拿出来。
回顾过去,我们总能发觉自己天真、幼稚的一面。不论任何时候,你对待一个陌生领域,产生的初步思考必然是不够精确和完善的,而随着后续想法的不断增多,同时结合行动进行不断的调整,它们会推动你持续发挥创意。随时记下想到的事,恰恰是一个人收集能力成熟的标志。
多元思维会让你将许多要素奇妙的链接,拥有一个良好的收集系统来支撑你的灵感并持续发挥效用,才能让你发自内心的赞赏这种行为并在下次更愿意主动思考和记录。
所以,你搜集想法越多,你会更加信赖自己所做出的选择。
有段时间,我一直保持着心流的状态,可以很用心且很专注的做事,后来总结这种状态的反差我发现,当时每次做事之前我主要是通过手稿来完成一切规划,然后分步执行,通过手稿总结的东西很细致,很用心,而且一般不会轻易收到干扰,一气呵成。
目前我制作个人系统,大部分场景需要依赖数字化工具——即电脑。但是许多时候都不如之前在纸张上挥洒灵感来的舒服,利用电子设备我需要克服更多的干扰源。
到底用纸质笔记与电子设备相比,哪个好?
从人人都会的传统记笔记,到如今的云记录以及便捷的管理各类事务的工具,我们的核心诉求始终没变,就是为大脑减轻负担,并通过回顾来增加印象,同时随时可以重新梳理思路,最终能尽快做出高质量的决策。
而由于生活方式无不渗透着电子设备,你也需要适当接受它的便捷性。至少通过网络,你可以随时随地同步更新所有记录,同时可以储存大量资料随时访问,这些都是传统笔记的痛点。
值得庆幸的是,纸质笔记和电子笔记结合,可以发挥最大功效。你可以适应不同场景来记录所思所想,无论笔记本或是电子设备,适当使用并互相结合,顺应当下的网络趋势和已经发生转变的生活方式,你都可以更高效的完成一切思考。
接下来会分享如何完成开学以来布置的作业——面对五花八门的收集物该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