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气=不生病
《黄帝内经》讲:百病生于气也。
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90%的健康问题,都和情绪有关。
人,一定不要情绪的俘虏,一定要做情绪的主人,一定要去驾驭情绪,不要让情绪驾驭你。把控好情绪这个关,我们就可以少生病,不生病。
不生气,五脏安
中医理论讲的气,不仅是发怒这一种情绪。
还代表所有的负面情绪,过激情绪。
《黄帝内经》人为:
心,在志为喜,喜伤心;
肝,在志为怒,怒伤肝;
肺,在志为忧,忧伤肺;
脾,在志为思,思伤脾;
肾,在志为恐,恐伤肾。
情志为五脏所主,不同情志伤人,会影响相应的器官。
这五种情绪,开始是无形的存在,逐渐在体内郁结成气。
气郁时间长了,体内就长出结节,气就成了能摸到的有形物质。
开始可能是良性的肿瘤,而后发展成恶性癌症。
人有情绪是本能,控制情绪是本领。
有句话说的很有道理:
如果你本是对的,那么你完全没必要生气。
惹过你本身错了,那么你完全没资格生气。
心境则身安,身安则体健,再搭配合理的饮食,疾病就无从发生。
不生气,气血通
肝与情志息息相关。
肝气不舒,则心情门闷烦躁。
肝气上逆,则情绪暴躁难控。
干有一个重要作用,中医理论讲叫“主蔬泄”。
就是肝脏主管全身气机的运行,保持情志的舒畅。
生气郁闷的时候,就会出现肝火旺盛得情况。
《黄帝内经》有言: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全身气机舒畅,对血液循环,体液代谢以及其他物质代谢,都起着促进推动,激发和调节的作用。
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水行。
反过来,情绪不爽,生气郁闷的时候,也会影响肝的疏泄,而出现肝和肝经气滞血结的情况。
调理气血最好的方式不是进补,而是疏肝理气,不生气。
生气,其实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笑着不计较的人,才是聪明人。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很多疾病本来就可以不必发生。
气血子让流畅,肌肉自然丰满,筋骨自然强健。
俗话说:气大伤身。
每一次生气,对身体啊来说都是一场地震。
怒气能产生巨大影响,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研究表明生气2小时,心脏发作的风险是平时的4.47倍,脑卒中风险是平时的3.62倍,室性心律失常的概率也明显上升。
《黄帝内经》理讲:
邪气之客人也,令人目不暝不卧出。
生气后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扰身明,阳不入阴就可以出现失眠。
不良情绪会给神经传递刺激的信号,使人出现多梦,浅睡,惊悸,入睡困难等症状。
神经紧张地“加班工作”,更会给心脑血管造成严重负担。
于是保持淡然,切莫着急上火。
排除杂念妄想,以体内气机顺畅。
精神受持与内,夜梦自然安乐。
很多病都是气出来的,做人不易,别为难自己.
身体是自己的,天大的事也没有健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