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整个演出我根本就没看清楚多少,所以演完后很快找来录音听,总结经验教训。下面逐一说一下我的感觉,纯属个人不成熟的意见,欢迎大家争论和批评。
三句半没说的,四人配合默契,形式新颖,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挺好。原来我还担心忘词、衔接等问题,现在一看纯属多余。
《地理图》,我听了几遍录音,感觉是不是某些地方捧哏还是不合拍?有的地方感觉不错,包袱比较脆,但另外一些稍软一点的包袱就接的不是很好,跟不紧,不简练。另外,每个小段之间过渡不太自然,我认为这不是段子结构的问题,而是捧哏的问题,要能口风紧一点,接的快一点,应该会好很多。从录音里听,贯口还是太快,自己赶自己,出国前还好,一出国就快了,惯性太大,也不易刹住车。不知台底下观众能否听清?要再使贯,远学马志明,近学李羽赫,要力避郭德纲的倾向。
《打灯谜》,演出完了之后回来的路上大家讨论了使臭活的问题。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考虑的,在这里提出来仅供参考。
作为大学生社团,从原则上还是应该避免臭活。我们的主要观众毕竟不是社会上的人,我们团也不是出入茶馆的相声队,我们还是以“智”取胜,以积极向上的面貌取胜,以规范继承和适度创新取胜,这是大学生作为群体形象理应表现出的特点。当然这种邪包袱也不是绝对不能使,有时不可避免地要用,否则整个段子就太软,但里有这一个“尺度”问题,举例说明。
上学期毕业生专场那段《大上寿》,原来有这么几句词
甲(作女腔):我知道,你娶了媳妇了,用不着嫂子我了!
乙:啊?!
甲:不是,用不着我们给你缝缝补补了。
这个就比较露骨,不合适。在于爷的建议下,改为
甲:我知道,你娶了媳妇了,用不着嫂子我……
乙:啊?!
甲:……给你缝缝补补了。
这个尺度就很好。
我猜想,在第一种模式下,甲第一句之后会有一个尖儿,让过去;再作解释,又是一个包袱。第二种模式下,第一句之后也会有一个尖儿,但逗哏的应该抓紧时间解释,把它压下去,造成只有笑声不鼓掌的情况,这样既是笑料又不过度,把这个邪劲儿刚抬上来就压下去了。
再举一例。
甲:我敢肯定!
乙(1):你别啃那儿,啃点别的地方。
乙(2):你啃那玩意干吗?怪脏的。
两种都能逗人乐,比较之下,我认为第二种拐了个弯儿,第一种即过于“直白”,又不简洁,不妥。以选第二种为好。
这里面技巧颇多,团里老演员们掌握得较为得心应手,我们这些新人则欠缺火候。
再从另一面说一下。综合考虑,团里应该有那么一两个“胆儿大”的,能豁出去使的人,先预备着,用不用是另一回事。
回到灯谜这段,这是个常演常新的节目,前面许多地方改得很新,笑料也很足,接个贯口的《地理图》肯定没问题,倒是先把臭活这块“杀手锏”使出来,反而显得(注意是“显得”)后面软了。
总起来说,短时间内准备成这样,已经相当不错了,还是要赞扬这段!
《群英会》,这段我没法评论。集体智慧的结晶啊!这证明我们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当然,有些小事故也在所难免,但各位以机敏的行动不着痕迹地滑了过去,很成功,很成功。
这场七周年大庆典演出,成绩和错误是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问题,光明面当然占主要地位。我们也许永远做不到十全十美,但只要我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一定会做到最接近十全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