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上有两次著名的“出走”,
一次是娜拉,一次是斯特里克兰德。
《月亮与六便士》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
原型是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
虽然人生轮廓相仿,
但是小说人物则表现的更加疯狂和怪异。
他曾经作为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
已经拥有了稳定的职业和幸福的家庭,
却因为迷上绘画,决然抛弃一切。
在异国忍受着贫穷饥饿的肉体折磨
和绘画创作的精神折磨后,
他来到与世隔绝的塔西提岛上,
与一名土著女子同居,
创作出一幅幅震惊后世的佳作。
可是当他染上麻风病濒死之时,
却要求土著女子
将他画在住房四壁上最伟大的作品付之一炬。
这样一位倾其所有、癫狂傲慢的人,
到头来似乎也只是追求虚妄一场,
人生,到底意义何在?
01
少时汩于世俗,
颇有所为,晚而悔之。
然渔歌菱唱,犹不能止。
这世上能够有勇气追寻梦想的人是极其少的,
甚至连拥有梦想的人都是少数。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摸着手里的六便士,
寻思着要从何处寻觅第二天的早饭钱的时候,
我们连抬头看一眼月亮的心情都没有,
所以斯特里克兰德的形象会让许许多多的人敬仰。
然而,特里克兰德除去他对绘画的不懈追求外,
实在没有什么我喜欢的点了。
抛弃家庭,歧视女性,对于无趣的人和话题,
要么一言不发,要么直接开怼。
喜欢就迎接,讨厌就排斥,
这种近乎退化到婴儿状态的极致,
你可以说是不通世理,
但这却也是艺术家保持纯粹之心的必经之路。
“你之所以讨厌我,
是因为知道我根本不在乎你说什么。”
他不在乎世俗的眼光,
不理会复杂的社会关系。
以至于我们见到这样的人,
虽然惊异于他的特立独行,
但也忍不住还是要羡慕他的洒脱,
赞一句“他好酷哦!”,
默默感叹,
原来这种奇葩的人身上竟然也有我渴望的部分。
这应该就是至纯之人追求理想的方式吧。
什么名誉,什么利益,
在所热爱的事面前不值一提。
只要自己已经在创作的过程中享受到了快乐与满足,
画成的结果也就不那么在重要,
至于后世的影响力,更是与他无关。
02
“生活被一件无情的偶然事件打得粉碎,
我觉得这真是非常残忍的;
但是最最残忍的还是,
这件事对别人并没有什么影响。
人们得继续生活下去,
谁也没有因为这个悲剧而变得更糟。”
相比于斯特里克兰德,
世上绝大多数或许是
如思特里克兰德夫人一般的世俗之人。
思特里克兰德夫人温柔贤惠
(至少在外人眼里是如此的),
然而她与丈夫并没有共同的精神世界。
有句话这么说:
那些叫嚣着要走的人,
通常依然会留下来,
而往往是那些一声不吭的人,
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一天悄无声息地离开。
思特里克兰德夫人的家庭巨变,
有无数打着同情安慰旗号来的好事者,
满意地听完受害者的哭诉,
又嫌不够再添油加醋的传播出去。
生活中,
没有那么多倾听者在意你的不幸,
也没有那么多正义者想要了解真相,
更没有那么多志愿者帮你快意恩仇。
大家都很忙很累,
所以更需要一些能够放松的话题谈资,
来表现自己富有同情心,
并衬托自己过得还行。
03
忘了是谁说过,为了让灵魂受益,
每天应该做两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说这话的是一个富有智慧的人,
我把这句格言谨记在心,遵照行事,
因此每天我醒来起床,每晚上床睡下。
跟朋友讨论,感慨时间过得太快了。
十几岁之前的日子过得尤为漫长,
而成年之后的日子过得简直快到飞起。
并且一些值得反复玩味的事情
也几乎都在发生在学生时代,
工作之后的记忆仿佛空白一般。
最终得出了结论,
因为小时候对外部新鲜事物更加敏感,
产生了更多的刺激,
而成年之后由于每天几乎都是机械的重复,
我们的神经自动地把这些雷同的记忆压缩打包了。
这本书并不是追梦人历经千辛万苦实现理想的杰克苏故事。
思特里克兰德终其一生也是贫困潦倒。
即使在弥留之际画出了关于伊甸园的巅峰之作,
也要求一把火烧掉。绝大多数的我们,
应该都无法如斯特里克兰德一样“出走”。
在无法改变生命长度的前提下,
唯一能提高生命质量的,
就是增加生命的厚度。
你的月亮也许是一些人眼中卑微的六便士,
你的六便士也可能是另一些人渴望的月亮。
你去做了,它就是月亮,
没做,就还是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