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产生行动的愿望;行动过程中发现问题促进改变;完成改变,总结思考后进行输出(分享、演讲、写作、实践应用……);通过输出来倒逼自己输入,继续学习……如此闭环设计的思维模型,我称之为“精进”。在精进过程中,每个环节发生的顺序可以互换。
读的越多,想写的就越多。就我目前,学习主要分为两块:其一是与大师对话——阅读经典;其二是参加有效社交,结交“有识之士”。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心智模式的区别,即如何解读、如何处理问题,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人生。所以持续学习,是有效个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写的越多,想读的就越多。输出让我能够对所学加深理解,能够用视觉化的形式让我系统化构建所学,并看到实践、思考后的阶段性产出,从而指导更富意义的行动。行动是验证所学、收获反馈、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发现问题,可以促进调整、改变。
世间万物,唯变化是永恒不变的。令我印象深刻的“改变”故事,源于《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这本书的关键理念是积极适应变化,不要畏惧改变。
毕业后直到第一次创业期间,我对应变的理解就是“顺应形势而变”。每每以偶然遇到的自认为正确的事、自认为靠谱的人作为契机,以求尽快适应变化,却不会扪心自问:究竟使命、原则何在?当下做的每一件事意义何在?我所认为的情境是否趋于理想化?……
事前缺少规划、设计、风控意识;事中缺少停下反思、持续学习、及时作出调整;事后不敢面对、不肯放手,严重受到认知局限的影响。
现在我清楚地知道:应变能力建立在客观看待、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从自身原则、使命出发,以降低试错成本的理念,用多元思维模式对行动作出调整。并适时主动颠覆错误的认知、打开思维枷锁、拥有大格局。
学习—行动—改变—输出,这款闭环设计只适用于当下,具有时效性。关键在于:要了解建立思维模型的好处,并时刻运用它来自省——如何去主动颠覆、推翻我先前的自己没有认识到,但实则相对封闭、狭隘的认知模式?如何去精益求精,结合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让我的思维站在全新的高度、从更广的维度去想问题?甚至如何跳出狭隘的思维圈,去体验、接受当下每一时刻,去感受本体的存在、获得开悟?这样才可以持续推陈出新,应对种种复杂、全新的变化。
创业仿佛是开车,会遇到各种突发的情况。每一次刹车、换挡、加油、转弯都是调整、应变的体现。和坐火箭相反,决不能企图一蹴而就。时代瞬息万变。唯有我们主动、时时反省、自我颠覆,才能保持拥有新的适应能力。
我很欣赏一句话:“如果没有感受到昨天的自己是傻瓜,那么说明你今天没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