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甘肃时,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贫穷落后,苦瘠天下,这无可厚非,自然使然吗,可是甘肃人也有值得骄傲的地方,那便是谁也不能说甘肃人没文化,这也是事实。
甘肃的文化不在于有几所985大学,科举历史上出过几位连中三元的状员,更不是有几位放浪形骸的癫狂文人,传下几段风流佳话、博个轻薄文名。甘肃人的文化底韵藏于每个人、每个家族、每个社会单元的根深处。
首先甘肃的文化源于朴正务实的关陇学派,根正源清。其论学必孔孟原道,讲史必春秋正义,写字必颜柳真书,持家则必朱子家训;异端诡论,轻佻糜风,妖言惑众,哗众取宠之说从来难登大雅堂之堂。
在陇东定西、通渭一带,家家堂屋正中都悬挂一幅中堂字画。中间主轴通常写一篇巜朱子家训》,《诫子书》,巜陋室铭》,或家传祖训等,两边则配一幅对联,常是劝学、尽善、厚德、治世的至理名言。这样一幅中堂字轴,横平竖直、行列齐整、字字珠玑、一丝不苟,光看这字、这文就知道这是耕读传世的正经正派人家。出自这样之家子弟,虽身着粗布麻衣,口食粗粝淡饭,安知其不是心怀天下,身系苍生的栋梁之才?
我有一位老家通渭的同学,家中就挂着这样一幅中堂字幅,我十分喜爱,想让他也为我求这样一幅,提了几次,他都没有答应,于是我开玩笑说:“不敢打应,是不是怕不给钱?”这一说可惹恼了他,才说出真相。原来在通渭,真正好的中堂字幅,是很难求的,不是悬挂在字画店里的商品。一幅能挂得出的好字,写字的人必须要够这三样:人品端正,字有功力,身体还不能有残缺。要写出好字,须先选定上好的纸墨,写字前沐浴正衣,静心养气,先在宣纸上打好暗格,胸中反复勾勒谋片布局,然后才能凝神静气地一笔笔地书写,每天也就写几十字,或者更少,甚至几天下不了笔。同学说他挂的那幅字,是历经三个月才写成的,听后不觉感叹,但同学也说到庆幸的一面,在通渭书家只要满足上面三个条件,写字的人并不分尊贵卑贱,字写得好,功力过硬,就能挂得出,这里的字不讲阶级出身,书法名家是靠写出来的。
全世界都知道甘肃有个敦煌莫高窟,壁画淋廊满目,飞天彩带飘舞,翱翔极乐天际,彩塑栩栩如生多不胜数,辩经图,狩猎图惟妙惟肖穿越时空,再现当年胜景,洞窟包蕴了千年历史文化,成为教科书般的历史档案。
莫高窟位于甘肃最西端的敦煌,很遥远吧。当你徜徉在敦煌的街巷,穿行于栉比鳞次的画廊,雕刻房,手工布艺坊,古董小滩,看到雕刻师傅手中正在雕刻的一幅维妙维肖的巜沙山骆驼图》,您会被敦煌浓郁的文化氛围所感染,感觉置身于一处浪漫美妙的文化长廊之中,一座旑旎多彩的文化圣殿之内。
敦煌有一个十分活跃的"拾风诗社",会员们创作了大量的古体诗词,普及甚为广泛。诗社的刘老师跟我讲,会员中知识分子居多,但普通群众也不少,有好些农民诗人词人。他给我讲了一件发生在他们诗社中的真事,在敦煌五墩乡有一位四十多岁的种菜女子,白天在地里忙农活,晚上悄悄地把看到,感悟出的灵感写成诗行,几年下来积成厚厚的三本诗集,她从不向人张扬炫耀,做诗填词只是她内心纯洁的一片圣地,在诗中在词里她能忘却自己的辛苦,填补高中没有考上大学的缺憾,圆内心最深的梦。她说只有在诗词中,自己才站立了起来,美丽了起来,自信了起来,这大概就是文化的最初本心吧。
甘肃还有许多厚重的文化沉积,值得甘肃人骄傲,天水人文始祖伏義庙、麦积山石窟,兰州榆中兴隆山、炳灵寺石窟,平凉崆峒山,张掖大佛寺、木塔、马蹄寺,临夏拉不愣寺,武威文庙,还有马家窑文比,火烧沟文化等等无一不是响当当的文化大伽。
由东到西,从南向北,生活在黄土地和沙漠绿洲中的甘肃人缺水少雨,自然条件艰苦,经济状况落后,但朴实衣着下包裹着的甘肃人,绝不缺失文化。甘肃人不比谁家的后生挣了多少钱,发了多大财,而比谁家出了几个大学生秀才,谁家的娃堂堂正正成了个有出息的文化人。家世崇尚文源,诗书正义传家,耕读为乐,这就是甘肃人活人的上品境界。
如果你交到外表朴素,而内里通达,知书识礼,崇尚文教,内敛中和的朋友,那可能就是低调的甘肃人。
最后以朱老总喜爱的兰州五泉山刘尔炘先生的名联“高处何如低处好,上来还比下来难",以自勉我们朴实而自信的甘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