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收到的微信每每提醒要吃饺子。所以“吃感”很强烈,但总少了一些节日的仪式感、习俗的文化感。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在高速现代化的今天,早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与作用,成为日期上的附注。但“二十四节气”申遗的成功再度唤醒了这一被日渐淡忘的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中既有表现寒暑往来物候变化的,也有反映气温高低降雨状况的。冬至的含义是:与夏至相反,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数九”。过了冬至,白昼就一天天地增长了。“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一阳生,阴极盛,则阳生。
《周礼》中规定,在冬至日这天招致天神人鬼降临,举行祭祀仪式,百姓则在这一天进行祭祖,都体现了敬天法祖的文化传统。因冬至过后,新年即将来临,所以冬至节的隆重程度不亚于新年,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春节、端午、中秋、冬至是一年四大节。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主张“天人合一”,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协调。因为人类生存繁衍的基础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核心问题。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以与自然的良好互动为前提的。古人观测天文气象,掌握天时的重要目的即是“敬授人时”,依存时序安排人事活动。节气最根本的文化特性当然是它的自然性,通过岁时节气的确立使人们顺应自然时序。“冬至饺子夏至面”,北方人冬至吃饺子防冻耳朵的习俗,以及种种因风土相移而相异的食俗,其实是与时相宜,协调饮食,其中蕴含着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时间节律、敬爱生命的文化理念。因为日常生活起居的调理贵在得时,自然的变化,必然会作用于人的身体,在节气转变的关键时候,及时调理生活起居,将身体的生命律动融入自然的时间节奏之中,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到了今天,冬至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如敬天法祖,如天人合一,如何实现转化性传承、创新,使之融合于吃饺子的习俗和仪式中呢?我想,莫如阖家老幼欢聚、围坐饭桌,共话年来收获多多,感恩亲情关爱护佑,说应季饮食,道顺时养生,嘘寒问暖,其乐融融。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不是要“常回家看看”吗?冬至日,家人,饭桌,饺子,洋溢的是热气腾腾的亲情。团聚即温暖,家人即幸福!(17.12.23《人文社科》《甘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