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欢旅行,但每个人喜欢的旅行方式却是不一样的。原来旅行也有方式吗?旅行不是吃喝玩乐吗?不是定机票、火车票,订酒店,按着攻略走就可以了吗?
还真不是。一千个人走万里长城,也会有一千个不同的感悟。你喜欢什么样的旅行方式呢?
我记得之前看过《旅行的艺术》这本书,当初纯粹是被书名所吸引。里面有一个观点:
真正珍贵的东西是所思和所见,不是速度。子弹飞得太快并不是好事;一个人,如果他的确是个人,走慢点也并无害处。因为他的辉煌并不在于行走,而在于亲身体验。
我赞成他部分的观点。真正珍贵的东西是所思和所见,我们不必执着于速度,不迷恋于一趟旅程下来走多少个景点。作者用了“辉煌”这个词,一般别人会把“辉煌”这个词用在一番大事业、一座宏伟的建筑物,他用在一趟旅行中,实在很有意思。我想我可以继续沿用他这个词。
我认为,一个人去旅行,他的最佳旅行方式,在于亲身体验;他的辉煌,在于懂得悦己。
亲身体验,可以是按当地的生活方式去体验,也可以是按自己认为舒服的方式去生活,这两种方式我认为都很重要。一种是尝新,一种是悦己。两者并不冲突,但在旅行过程中,可能偶尔会有矛盾。
按当地的生活方式去体验,意味着有时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做一些在熟悉的生活圈子里不会做的事情。也或者说,由于文化风俗习惯、地域差异,我们在平时生活的地方没有机会尝试的事。
这让我想起了在入藏路上,和队友们一起在藏族阿佳(大姐)家里自己搓糌粑团儿,就着酥油茶,做为一天的早餐;在巴厘蓝梦岛,认识了个当地人,和好朋友坐着他的摩托车飞奔在乡间小路上,去喝当地的啤酒和像大海一般蓝色的可乐;在西雅图,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们去看一场国内还没上映的电影,去喝一场不问前生来世,只享受现在的小酒;那年雪顿节,在拉萨,凌晨3、4点爬哲蚌寺看晒佛,第二天下午继续过林卡(郊游),聊人生谈理想。
除了亲身体验,一个人在旅行中,懂得悦己也非常重要。这一点对我影响最深的是《Eat pray love》(美食祈祷爱)这部电影。
女主人公Liz,在意大利旅行时,租下当地人的房子,早早起来,穿上自己喜爱的裙子,慢悠悠地做一顿美味的早餐,听那滋滋的声响,闻那层层变化的香气。早餐做好,静静坐在垫子上,一口一口地品尝着面前这盘可口的美食,认真,专注,放松,每一口都是愉悦的心情。
Liz还去了一趟巴厘岛,那时的她受到了感情上的困扰,岛上的大师Ketut告诉她,
要保持幸福,就要时时刻刻知道自己在哪里。这里最平衡的地方,就是天堂和人间的交汇处,既不过于神圣,也不过于世俗。
In order to stay happy, must always know where you are every moment. Right here is perfect balance, right at meeting of heaven and earth. Not too much God, not too much selfish.
听到Ketut的话,她仿佛得到了神的指点,解开了心中的谜团,并获得了勇气去面对不堪的生活。她说,要把旅途中遇到的人和事物,当成是自己人生中的老师或线索,真相便会呈现眼前。
当我们怀着谦卑的态度接近新的地方、接近途中遇到的人时,我们才能不带任何成见,去判断什么是有趣的东西。这其实是我们旅行时的心境。
我们从旅行中是否能获取乐趣,或许更多取决于我们旅行时的心境,而不是旅行的目的地本身。
打开自己的心,放下心中的成见,对新的人和事物保持开放,这是让自己内心愉悦很关键的一点,也是旅行的意义之一。 (当然,提醒一下,保证生命安全是前提。)
一个人从旅行中得到多少不在于他去过多少美丽的地方,而在于一个地方唤醒了多少他发现美的能力,让他慢下来,享受当下,享受此时此刻的自己。
人生的这些年,算是走了一些地方,也做了很多放到现在简直都不敢想的事。但我知道,人生漫漫,未来依然还有很多值得尝试的事情。
疫情当下,学会用“在路上”的旅行方式或态度面对眼前的生活,未尝不是一个有趣的生活方式。
让我们在前往远方之前,先开始体验身边新的生活方式,并从一件小事开始,取悦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