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已届五十又一,缕缕被老年字样的界定刺痛,在这个全民皆少的时代,难道不应该是中年吗?其实在梦里,也不过还是青年呢。
呵呵,好一个青年,只能说明五十载风雨洗礼,心智仍不够成熟罢?
如果非要对成熟做个界定,应当是有信念,有判断,不犹豫,不迟疑,思维方式有一定固定的模式,待人接物有一套固定的手段……
小渡一下,有文章给出三个标准:一是情绪能收放自如,灵活控制;二是制定好自己的人生准则,并坚持遵守;三是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
再自我对照,感觉自己好像哪一条都不具备。
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些年下来,却日益迷茫,始终摇摆,遇事喜欢询问,喜欢怀疑,现实迟钝,内心多戏。唉,孔子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或许,我需要的,正是一位真正的心灵导师。
有人埋头前行,目标明确;有人左顾右盼,始终惶惑。
当我拿出这本《文化苦旅》,发现它的扉页上写着 :1998年8月,购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努力回想,原来那年我在哈师大函授本科,距今已经26年。这样漫长的岁月,我虽一直珍藏,却始终没有将它完整阅读一遍,这么长的时间,到底都读了些什么呢?到底都做了些什么?
读什么也罢,做了什么也罢,且都不再去理会吧。
且跟随秋雨先生,去一趟至今尚不能成行的远方,开启一场心向往之、神游思接的旅程吧。
或许能解惑,或许惑终是惑,毕竟,人生总有达不到的高度,有解不开的疑问。有些人,注定了只能思考,不知答案;只能在是与非之间摇摆,不能在悲与喜之间抉择。
又如何呢?又如何呢!
毕竟人生,也不过是一场旅行。有没有方向,到不到彼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或许,我们,不是那棵会思考的芦苇,只是一棵思考的芦苇,甚至,只是一棵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