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马尔克斯最满意的小说,非《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莫属。
某瓣的图书简介里写着,“《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源于一场真实事件:1951年,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个朋友在全镇人面前惨遭杀害。‘我如此急切地想要讲述这桩案件,也许是它确定了我的作家生涯。’”1951年,马尔克斯24岁,正是想象力飞扬的年纪。朋友的死令他难过,也激起了他叙述的热情,他急切的想通过叙述搞清楚案件背后的真相。
但是,越调查,越复杂,于是不得不暂时搁置一旁。
三十年后,马尔克斯认为时机成熟,提笔完成了这本5万字的小书,基于真实事件展开了一场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故事开始于一场婚变。——新婚之夜,新郎巴亚尔多·圣罗曼发现新娘安赫拉·维卡里奥不是完璧之身,怒从心起,将新娘退回娘家。在众人逼问下,安赫拉·维卡里奥胡乱指认了圣地亚哥·纳萨尔,说是他拿走了自己的完璧之身。为了维护家族的荣誉,维卡里奥兄弟站了出来,表示要杀了害他们妹妹被退婚的圣地亚哥·纳萨尔,故事由此展开。
盛怒之下,维卡里奥兄弟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很快便后悔了,于是到处张扬这个可怕的决定,希望有人出来阻止他们。但是没人站出来。为什么?这是全书要讨论的话题。马尔克斯思考了三十年。
01.
写完这本书后
马尔克斯驾驭文字的能力
达到顶峰
1981年,马尔克斯正在为抗议智利政变举行文学罢工1,搁笔五年。为了写作《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马尔克斯不得不打破誓言——足见其当时有多想写这个故事。
在这本书中,马尔克斯首次以“我”的身份出现在小说里,成为笔下故事的旁观者。“我”的首次登场,强化了这本书的“真实性”,也为全书添上一抹神秘色彩。马尔克斯说这部小说“是历史,是神话,关乎的是人存在本身”,完成创作后,他说:“事隔三十年之后,我才领悟到我们小说家常常忽略的事情,即真实永远是文学的最佳模式。”
在与另一位哥伦比亚作家P.A.门多萨的对谈中,马尔克斯说他一直想以强有力的控制写一本书,在《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里他做到了。
从谋篇布局来看,《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可以说既简单又复杂。故事简单,但叙述复杂,出场人物五十多个。五十多个人物就是五十多条线索,相互交叉串联,正叙、倒叙、插叙,时间线相当跳跃,作者一不留神就有可能把自己给绕晕掉。但是,这种情况在马尔克斯笔下没有出现,他很好的把控住了节奏,刻画了一个生动的群像故事。
怪不得在对谈中,马尔克斯会说:“我真正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情况我过去从来没有遇到过。”
可以说,这本书虽然只有五万字,但是写作难度其实一点不低于《百年孤独》。要把五十多条交叉并行,夹杂闪回的线索塞进五万字的篇幅里还不显得乱,并不容易。但马尔克斯真的做到了。可以说,《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的完成,同时也意味着马尔克斯驾驭文字和讲故事的能力达到顶峰。完成这本书后一年,马尔克斯获诺贝尔文学奖。
02.
自我命运的局外人
被随机选中的可怜人
阅读《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时,我不止一次想到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圣地亚哥·纳萨尔,这个全书唯一的受害人,其实也是自己命运的局外人。他是全书最无关紧要的一个人,他只是个引线,是个纯粹的工具人,剩下那五十多个路人才是主角。
这本身就很魔幻现实主义。
圣地亚哥·纳萨尔只是安赫拉·维卡里奥情急之下胡乱指认的一个替罪羊。或许是因为讨厌他,也可能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全书一开场马尔克斯就给读者塑造了一个不堪的圣地亚哥·纳萨尔,他和他过世的父亲一样,好色,总惦记着他家厨娘的女儿,一有机会就动手动脚,要把她扑倒。——正是这对母女,夺走了他最后的生还希望,
在维卡里奥兄弟正式动手,准备在圣地亚哥·纳萨尔家门外刺杀圣地亚哥·纳萨尔时,厨娘母女骗圣地亚哥·纳萨尔的母亲,说圣地亚哥·纳萨尔已经进门上楼去了。圣地亚哥·纳萨尔的母亲透过门缝,看见了维卡里奥兄弟,以及他们手上明晃晃的刀——圣地亚哥·纳萨尔正好在她视野盲区里。她以为这对兄弟要进门追杀她儿子,于是关死了大门,
圣地亚哥·纳萨尔唯一生还希望就这样没了。
知晓维卡里奥兄弟计划的人大致分三类,一类根本不相信这两个老实人真敢杀人,比如决定先去玩一把多米诺骨牌再处理维卡里奥兄弟的镇长拉萨罗·阿庞特上校;一类相信维卡里奥兄弟会杀人,但寄希望于其他人阻止他们,比如牛奶店老板娘克洛蒂尔德·阿门塔;
还有一类人,希望圣地亚哥·纳萨尔死,比如一开始就知道消息却向圣地亚哥·纳萨尔母子隐瞒消息的厨娘母女。——这类人又分两类,厨娘母女单独一类,他们恨圣地亚哥·纳萨尔,另一类是纯为看热闹——为了看热闹,他们在事件快发生前,纷纷占据圣地亚哥·纳萨尔家门前广场的有利位置,带着期待围观即将发生的凶杀案。
03.
披着小说皮的社会调查报告
就体裁而言,《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是一本偏悬疑的小说,但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份社会学调查报告。表面上看马尔克斯想讲得是圣地亚哥·纳萨尔之死,但实际上想讲得是圣地亚哥·纳萨尔之死背后,小镇居民们的各种反应,以及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反应。
小镇居民为什么会眼睁睁看着圣地亚哥·纳萨尔被杀?为什么维卡里奥兄弟昭告全世界他们要杀圣地亚哥·纳萨尔,却没有人出来阻止他们杀人?——或者说,为什么没有人真的相信他们会杀人?为什么维卡里奥兄弟不能自己放弃,非得等别人出来阻止自己?三个问题背后,隐藏着非常深刻的心理博弈,马尔克斯思考了三十年。
第一、二个问题涉及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叫旁观者效应,即围观的人越多,责任就越分散,所有人都想着别人自会出手。
书中,牛奶店老板娘克洛蒂尔德·阿门塔是这类人物中的一个典型。在牛奶店里,维卡里奥兄弟至少告诉了十二个人他们要杀圣地亚哥·纳萨尔,至少有二十二个人在一旁听到了他们说的话。老板娘心想,这么多人都知道这件事,街对面圣地亚哥·纳萨尔一家不可能一无所知。
保险起见,克洛蒂尔德·阿门塔恳请每一个进店的人,把维卡里奥兄弟的计划告诉圣地亚哥·纳萨尔——其中就包括给厨娘母女带去消息的乞妇——可惜厨娘母女隐瞒了消息。维卡里奥兄弟自己,也在疯狂散布这个消息,到最后态度近乎嚣张。他们越嚣张,这事就越不可信。——老实的维卡里奥兄弟要杀人,对众人而言是个天大的笑话。
旁观者效应其实无处不在,自杀现场、校园暴力,甚至是职场霸凌,生活中随处可见。评论家往往将其简单归咎为人群的冷漠,但事实远没有那么简单,这背后隐藏着非常复杂的心理博弈。
1964年,繁华的纽约街头,发生了一桩著名的凶杀案,一名酒吧老板在回家途中被人杀害。《纽约时报》称,事发半个小时内,至少有38个人目睹或听说了这起谋杀,但没有人报警,也没人出来干预2。这个故事听起来,和《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是不是很像?纽约街头这起案件引起了两个心理学家的注意,提出了旁观者效应的假设。
在一次一次的实验中,两个心理学家发现,围观者越多,被害人得到帮助的机率就越小,因为责任扩散了。所以,出门在外,如果你遇到危险了,被围观时,不要泛泛的向所有人求救,要锁定一个具体的人。
之前是看过一个新闻,不知真假。说是一个姑娘被人贩子给抓了,拖拽中引来许多人围观。众人以为是家务事,所以只是看热闹,无视了女孩的求救。情急之下,女人直接对着一个路人大姐喊,妈妈救我。一声“妈妈”唤醒了路人大姐的恻隐之心,出手救下了女孩。
04.
被群体裹挟的两兄弟
骑虎难下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维卡里奥兄弟不能自己放弃?答案是那样会很没面子。听起来很普通又很荒谬对不对?但这是最真实的答案。《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描述的,是一个名誉大于一切的社会。这一点在《百年孤独》里也有体现,何塞因为忍受不了别人说他闲话,便把说闲话的那个人给杀了,带着妻子出走,开创了一个百年家族。
在《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中,维卡里奥兄弟中的哥哥,巴勃罗·维卡里奥的未婚妻奥滕西亚·包特在知道未婚夫的计划后,不仅没有出手阻止,反而说:“我不仅同意,而且如果他不能像个男子汉一样履行责任,我就不会嫁给他。”巴勃罗·维卡里奥入狱后,她等了他三年,等他出狱后嫁给了他,两人结成终生伴侣。
书中很多细节都在显示,在那样一个社会里,名誉大于一切,家族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这就是维卡里奥兄弟所受的教育。
但是,他们其实也觉得这有问题,所以一边计划着杀人,一边想方设法引诱别人阻止自己杀人,满世界宣扬自己的计划,最后发现没人出来阻止自己,他们整个人都快碎了。知道他们计划的人越多,他们越下不来台,成骑虎难下之势。到最后,哪怕他们不想,也得硬着头皮把圣地亚哥·纳萨尔给杀了。否则,他们以后就没脸在小镇上混了。
书中很多细节都显示,小镇上根本没人相信,是圣地亚哥·纳萨尔毁了维卡里奥兄弟的妹妹,但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家族的荣誉,他们必须杀了圣地亚哥·纳萨尔,为此他们必须合理化自己的行为。给自己洗脑,一遍遍告诉自己,就是圣地亚哥·纳萨尔毁了他们一家。
这就叫自欺欺人。——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与卡罗尔·塔夫里斯在两人合著的《为什们我们不愿认错》中,探讨了一个普遍命题,人为什么宁愿自欺欺人也不愿认错。3透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有错必改从来都是意外,将错就错才是人类社会的常态。
维卡里奥兄弟自欺欺人,将错就错,酿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把一个未必善良但确实无辜的人送上了黄泉路。
围观的人真的一点都不相信维卡里奥兄弟会杀人吗?未必,至少克洛蒂尔德·阿门塔不这么想,她说:“他们还像个孩子”。她认为,只有孩子才什么都做得出来。那是一个鸡犬相闻,人人相识的小镇,没有人不认识兄弟俩,也没有人不了解兄弟俩。但是他们嘴上一定要这么说,心里一定要这么想,他们抱着一份侥幸的心理,只为看一个热闹。
热闹给了他们,悲剧给了圣地亚哥·纳萨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