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586——087 9月11日 星期六 晴
一线老师的教育随笔
——读吴松超《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有感(二十一)
总觉得吴松超老师是一位年长的老人,他的目光那么锐利,他的语言那么精准,他的思想那么深邃,每一句话都戳在我的心上。 有一位老师告诉我,他不过是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让我大吃一惊,“少年老成”、“年轻有为”、“英雄出少年”这些词不由得从脑海中蹦出来。
他认为一线老师缺教育理论、行动模型,教育专家缺教育实践、模型老化,那么一线老师只要能够拉长“理论短板”,就可以更懂教育。
的确如此。
许多一线老师更注重于眼前的细枝末节,缺少上层次的高屋建瓴,我可能把教育教学工作如数家珍,历历在目,但是此教育现象透露出的背后的教育本质是什么,如何提炼总结教育智慧,形成普适的模板,我没有这个能力,所以要拉长“理论短板”,怎样拉长“理论短板”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寻找自己的实践,源自哪个理论基础,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如何能做得更好,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用理论推动实践,用实践深化理论,两者缺一不可。
吴老师说一线老师通往教育专家的桥梁是从记录教育生活做起。我认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记录,才能有迹可循的把握自己的成长脉络,只有记录,才能回顾反思自己的得失不足,只有记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谈》当中,详细地记录了自己与学生、同事之间的点点滴滴,读起来轻松愉悦,就像看小说一样。我发现他的教育随笔有如下特点:
1、做得好才能写得好。
于老师带领同学们和另一个学校的学生写信、见面、联谊,大家一起旅游,住在对方同学家里,到医院里看望生病的上官贝贝,在树林里玩追捕游戏……许多活动区别于课堂教学,孩子喜闻乐见,形式新颖活泼,可以看得出他非常用心,所以能够写出这么美的随笔。
2、他的文字真实细腻。
当他描述孩子们的言行时,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一个内心刻画,都彰显他的细致;当他描述自己课堂上的肢体语言时,左手、右手、耳朵、腰部、腿动、脚转,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如在眼前;当他刻画“用眼睛说话”的操作方法时,喜怒哀乐恐悲惧,每一个轻微的转换都从眼神中划过;当他描述和孩子们的对话时,老师的话和孩子们的话无一不萦绕在耳旁,似乎在看相声小品。
可以看出,于永正老师是在认认真真地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他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他认真对待每一个发生教育的时机,这就是一个卓越的教育家的秘密。
3、善于归纳总结。
同一个题目,于老师能写出好多故事,可以看出这些故事不是发生在同一时间,可能是事后过了几年,在整理日记的时候,把同类事件归纳整理到了一起,这是一种总结体验的能力,问题的关键是必须要有记录,才有总结提炼的资源。
所以,亲爱的老师们,拿起笔来认真地记录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吧,杨红樱也曾经是一位老师,现在他是中国儿童作家富豪榜的首席,作为老师,我们有许多的资源可供书写,我们有更高的成为作家的几率。
我刚刚在想,后天就要上托教了,陈明泽写字超慢,车洪波字迹超潦草,王弈鸿总是坐着傻笑,要是在以前我会简单粗暴地制止他们,现在为了写出上水平的文章,我需要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因为做得好才能写得好,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让我好好想想。李镇西老师为了改变一个差生,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这样的耐心、毅力可谓惊人,我该怎么做呢?让我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