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电视剧《美好生活》,核心剧情是“换心”。梁晓慧丈夫的心脏,换到徐天身上,二人由此结缘,上演一段爱情故事。
故事构思相当离奇,但观剧时感觉并不离谱,反而真实可信。主创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为了说清这个问题,不妨先对比一下情节相似的作品——上映于1999年的港片《还我情心》。
(二)
电影《还我情心》讲述吴启华扮演的警探因公殉职,死后心脏移植给吴奇隆扮演的职业杀手,而吴奇隆因体内这颗心的缘故,不由自主去接近吴启华的未婚妻蔡少芬,结果,两人之间产生一段恋情。
《还我情心》是爱情警匪片,而《美好生活》是爱情生活剧,前者的爱情穿插了惊险刺激的追逐打斗,后者则融入了柴米油盐的生活日常。
电影里换心后的吴奇隆发生了如下变化:
1、 继承了心脏原主人吴启华的部分记忆,譬如:电脑开机密码,以及文件摆放的位置:“你试试找找上面左边最上一格,第三份就是了”。
2、 喝酒的口味改变,改喝吴启华喜欢的那种酒。
3、 过街天桥上与蔡少芬相遇,莫名产生强烈好感,主动去靠近对方。
4、 在特定时间赶到特定地点,撑雨伞去接蔡少芬,并以与吴启华完全相同的动作为蔡少芬遮挡过路汽车溅起的雨水。
5、 爱听吴启华最喜欢的歌曲。
电视剧里换心后的张嘉译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1、 变成了左撇子,“以前我是用右手,现在左右开弓。”
2、 变得喜欢将衬衫最上面的扣子扣紧,这是梁晓慧丈夫的习惯。
3、 变得与人同行喜欢走右边,这也是心脏原主人的习惯。
4、 变得爱捯饬——注重容貌打扮。用徐天妹妹徐豆的话说:“我哥以前没这么骚。”
你看,电影与电视剧的处理方法是不是大同小异?
——将一个离奇故事变得真实可信的办法,就是在生活细节上做文章。
人的生活由无数细节组成,细节的真实,造就了一部影视剧的真实感,而贴近人生的真实感,是所有艺术作品的灵魂。
(三)
说到离奇故事的生活化,去年上映的一部恐怖片做得相当出色。
该片是古天乐主演的《常在你左右》。
在影片中,古天乐扮演的警官,因一起连环车祸意外死亡,但影片的讲述方法相当奇特,它跳过了警官的死亡过程,直接叙述警官妻子在车祸中昏迷醒来后从医院开始的经历。
警官妻子在医院醒来后看到丈夫,他们出院回家,然后继续生活,丈夫对她加倍疼爱,从家里到警局,再到出警查案,24小时陪在她身边。
在影片结尾,当警官夫妻走在夜晚街头,勾魂无常突然出现并带走了古天乐,这时他才对妻子说出自己早已死亡的真相。
你看,这个故事够离奇吧?但是它被处理得相当贴近现实生活,在真相揭开之前,你几乎完全感觉不到异常——除非你足够细心。
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因为故事的讲述几乎完全是写实风格,就是在描写真实的日常生活。在观众的感觉中,甚至觉得古天乐的故事无非是给老婆过过生日,或者一起跳跳舞,又或者夫妻俩开开玩笑等等,未免太平淡了。
但正是这种平淡的感觉,在剧情突然反转时,才造成强烈的戏剧效果,而人物的感情突然爆发,更是带给观众强有力的冲击。
没有真实的生活日常的描写作为前提和反衬,这部死人常伴生者左右的戏码就是垃圾。
当然,对于警官妻子的离奇遭遇,影片也给出了医学上的合理解释:目睹惨烈的车祸,警官妻子受到过于强烈的精神刺激,昏迷醒来后,留下了思觉失调的后遗症,在幻觉中与死去的丈夫又共同生活了一段时光。
(四)
将离奇荒诞的故事讲述得极具真实感,甚至逼真到令人震撼,其实也是纯文学作品的拿手好戏。
以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例——
小说开头是一句“一天早晨,格里高利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人变甲虫,够离奇吧。但接下来的描写惊人的写实,不仅主人公对自身的甲虫身躯的感受完全符合生理上的逻辑,其后对于各个家庭成员对此的反应也描述得完全符合心理上的真实,另外,变成甲虫后,主人公对于推销员工作的厌烦、对从此无法正常工作挣钱养家的担忧与沮丧,以及会因此造成家庭的负担甚至灾难的想象,全都有细致入微的符合生活逻辑的描写。
譬如:
“啊,天哪,他想,我怎么单单挑上这么一个累人的差事呢?长年累月到处奔波,比坐办公室辛苦多了。再加上经常出门的烦恼,担心火车的倒换,不定时而且低劣的饮食……”
总而言之,人变甲虫这个荒诞离奇情节,作为一种象征,被作者艺术化地处理成可信可感的生活事件,从而与读者的生活经验建立了可靠的联系。
超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以颠覆文学传统的现代派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既真实又怪异的世界。
小说里的真实感,据说来自卡夫卡悲惨的真实生活经历。
我相信,前面提到的《美好生活》、《还我情心》、《常在你左右》当中的生活化的剧情,也一定来自主创们的生活经历。
任何严肃的创作,灵感必然来自真实的生活体验,否则,胡编乱造的东西,谁会买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