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打开兰小欢教授的《置身事内》,读来酣畅淋漓,结合时政时事和书中的具体案例,对书中所述经济原理、政府行为、社会发展等等现象一下就有了非常形象和具体的理解,非常有幸能看到这本好书。
由于本书的内容很多,横贯了在改开40年以来的政府行为与经济的种种关系。本书不是一本西方经济学下视角下对中国经济的解构,也不是用西方经济学贴合中国经济的逻辑,而是站在实事求是的角度,从实际出发分析和探明种种关系。中国走的是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以前的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确实是一条别人没走过的新路,而且国家体量方方面面的治理上都是世界历史上没有参考的,只能自己走自己的路,用实践来检验标准,同时形成自己的发展逻辑。在这本书中也能看到中国的学者身上的这种自信和淡定。
政府的行政区划受四种以上的因素影响,一是地理,二是语言,三是人口,四是治理牵制;我国各级政府执行的属地管理的模式,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依赖其本身的外部依赖性,对于公共属性属于全国的,在中央层面,以此类推,对于属地影响在外的需要上级政府协调。公共服务的成本随着人口的体量而摊薄,故而导致公共服务产品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省际/市际/县际等的边缘地带,造成基础设施较差,公共服务不足。由于各级政府的资源不同,所以就有直辖市、县级市、去县设区的各种模式出现,从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好的辐射和影响经济。政府在规模经济、信息、激励相容三个因素制约和影响政府职能分层以及结构,其中信息主要是在信息获取更准确和更容易一方更具备决策权,信息也直接决定了上下级之间的权威,比如流水的一把手(官),但是坚若磐石的二把手(吏),也正是下级掌握了绝对的信息,上级就会出现所谓的“形式权威”;激励相容指的是上下同欲,如果职能单一与属地地方政府并无横向的业务和利益,直接上级垂直管理,否则如同工商局一样,先收后放。
政府与经济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也不是由市场的这只手来干预经济,而是地方政府深度参与市场经济,地方政府拥有户口权、土地权、金融贷款等各项资源,招商引资作为地方政府的核心工作,经济发展也为地方政府的核心指标。1994年的分税改革,解决了中央财政占比太小的困局,一举改变了中央财政的宏观干预能力,为后续的97年香港金融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等宏观经济调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土地财政自1994年分水改革和2001年税改后,企业所得税被中央划走大部分,虽然通过转移性支付后地方政府依然获得了不错的财务能力,但随着国家在地区发展和产业扶持方面进行倾斜,同时转移性支付的款项大多专款专用;同时国家的土地政策对农地和工业用地进行明确的界定,城市土地的稀缺和价值属性凸显,造成了土地财政成为地方经济的政府预算支出的主力,通过土地出让费用形成土地金融,拉动了房地产投资和全民参与,同时助推了轰轰烈烈的城市化和消费经济转型。由于国家法律规定和限制地方政府不能直接参与投资,故政府通过城投全资控股公司进入市场经济,通过土地的出让和基础设施投资,形成土地金融,同时城投公司的政府背景,贷款和发债均很容易,形成资本的循环。典型的就是成都宽窄巷子模式和安徽芜湖模式,后续随着2008年的4万亿投资,国开行进行大量的资本释放,并与地方政府建立融投资渠道,催生大量的基础设施工程。
房价、地价、税收、地方财政、基础设施投资等是拉高地方政府的GDP的循环圈,其正向催动了国家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催动了国家城市化,同时只管出政绩的投资带动经济的模式带了了一些列问题,比如烂尾工程层出不穷、重复投资低效竞争、地方政府债务高居不下,进一步凸显国民经济发展创新性不足,国内消费无法提振,经济发展的果实全民没有参与分享,在随后的改革中在这些方面着重加强,比如官员主政地方投资和管理终身追责,地方发展不再依靠GDP唯一论,大力发展和扶持科技创新(京东方的发展),大力投入民生方面建设等,从经济发展到人民美好生活相联系。
我国情特殊,用了40十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道路,而工业化的投资一方面倚重政府的政策倾斜,同时更加依赖资本市场的投入和驱动,我国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短时间难以形成较为完备的资本市场,所以体现两个特点,一个是政府参与经济的程度非常深,二是40年来的土地作为最为优质的不动产,成为了全民的核心资产储备;故而房价和地价的稳定是国家稳定的核心。国外情况跟我国家相反,居民的资产核心在股市,这也就是美国的每一届总统的核心点还是要稳定股市。在负债方面,我国政府的负债整体情况已经接近美国,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正在被中央改革,预防地方政府的低效投资,提高资本的配置利用率,中央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进行疏通。债务和消费息息相关,债务高抬,消费信心就无法提振,而房价的高企又促使更多的资本进入中长期债务,更加无法提振消费,房产的泡沫必须稳住。可问题恰恰在此处,政府力求房产稳定,房产回归住的本质,又会降低房产的金融属性,城市的规模被限制,投资减少,地价和房价虚高的问题进一步凸显,投资信息更加不足,所以政府设置限高,我想未来也会限低。
中国政府和经济的关系关系密切,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同时政府的税收制度的制定让政府拥有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通过40年的改革开放,从投资驱动经济发展,在经济初级阶段确实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带动了就业,解决了工业化的产品问题,同时中国是一个市场潜力巨大的国度,随着加入WTO,加入世界经济链,这种制造能力的释放造成了国内外不平衡。同时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导致社会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均,三驾马车中的内部消费乏力,在十三五国家调整方向,重新定义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将重塑资本,致力于共同富裕,投资型政府转化为服务型政府,在民生、教育、医疗等方面持续改革,让利于民。从最近5以来,社会的风气也大为转变,其实这一切都是发展的逻辑。看待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没有理论可以依循,必须尊重事实,一事一议,实事求是,一些列的政策也正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发挥作用。
本书读了后对政府和经济解读就更加清晰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