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500年来,人们对蒙娜丽莎若隐若现的微笑一直莫衷一是。当人们直接观看时,她嘴角的倾斜角度无疑是向下的,不过,当我们将目光转移到她的其他面部特征时,她的嘴角则似乎微微上扬,形成一抹无法被直接欣赏的微笑。达•芬奇利用精妙的色彩混搭,也即“晕涂法”刺激着人们的周边视觉,这种模棱两可的暧昧效果是达•芬奇刻意为之。通过转换不同的观赏角度,蒙娜丽莎的嘴角会呈现出不同样貌,笑得恍恍惚惚,异常迷离。当观者努力去寻找微笑的时候,它就消失了,所以我们把这种视错觉称为“不可捕捉的微笑”。她紧抿住嘴角,厮守着对一切了然于心、而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公开的奥秘,在淡淡的、会心会意的微笑中,蒙娜丽莎体现了一种“得意而忘言”的境界——恰恰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况味不谋而合,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悬念或空白,而又不失其自身的饱满与丰盈。
其实,真正的微笑就是这样的,微得很微妙,笑得充满流动。微笑在嘴角,微笑在眼睛,微笑在每一个毛孔,但又不是确定的,僵化的,需要感觉不断回荡才可以把握。露出八颗牙的职业性微笑,不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灵动微笑。在人前堆上的世故的微笑,其实在那敲锣打鼓的微笑里并没有笑。虽然有人很擅长在生活中也做一个演员,但,心灵所携带的信息是骗不了人的,一个内心纠结拧巴的人是如何才能呈现一个自然顺畅的微笑?一个内心温暖的人又如何才能让自己一直面无表情?由灵魂带来的温暖感,一定会营造出某种舒适的气场,让一个人在清净如水的微笑中,透出一种温煦的光芒,让人心中感到单纯和安宁之美。
称得上微笑的那种笑,一定会让你丢掉怀疑。像是一个人走在茫茫荒路上,走啊走,走啊走,终于走到了家。微笑坦然地打开了门,微笑里的阳光多么明媚,你尽管走进去好了,在微笑里去奔跑,去航行,去往微笑背后的微笑。在我们的生命中,都曾领略过那种微笑,微笑得如此温柔,像古老象牙上面的光辉,像冬夜的一场雪落在幽暗的村落,像月光,落在翻开的书页上。我们怀念曾经因为一阵微笑而激荡起来的风,夹着悲欢和一去不返的昨天,浩浩荡荡地穿越我们的全部岁月。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惦念,一盏亮在窗前的灯……仅仅只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而已,但它柔软着我们的精神与内心。最初的微笑,暖若生命的灯塔。
一个迷人的微笑,胜过一千条闪电。那是水一般微笑的嘴巴,微微上扬的好看弧度。令人如沐春风的微笑,如半开的花朵,里面流溢着诗与画,还有无声的音乐。
好的东西,就是让人忍不住微笑的东西。和这个世界打一个美丽招呼,一个微笑就够了。如薄酒一杯,像柔风一缕,这就是一篇最动人的宣言,仿佛春天,温馨又飘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