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看见》有感
在这个漫长的暑假,我读了不少书。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柴静的《看见》。
这本书写的是她自己的采访生涯,其中发生的故事和遇到过的一些人。内敛而不张扬,细腻而不狂放。
她采访过很多人。2003年的非典她去过;双城中的孩子她了解了;山西的煤矿她遇到过……她采访过的那么多人,其中的两种最让我心疼。一种是同性恋,一种是被家暴者。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经常遇到同性恋,这是因为他们自卑。其实每个人生下来都会有一定的同性恋倾向,或多或少而已。 “他们像其他人一样工作,上学,努力活着,但他们不能公开身份绝大多数不得不与异性结婚,大多建立情感的社交场所是在公厕或是在浴池,但那样的地方不大可能产生爱情,而且是在陌生人之间。”这是文中的一段话,我看了之后很不好受。但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安全,就好像溺水的人抓住最后一根海上的浮木,小心得让人心疼 。
他们不曾做错过什么,世人却偏偏容不得他们。 谁有敢说自己没有犯过错,而他们只不过是身上的同性恋基因多了点,就要遭受着世人的唾弃。
我不期待中国会有同性恋婚姻,只是希望世人别再用看怪物的眼光,用来对待他们。 我们都一样,不同之处,不过是我们爱的是异性,他们爱的是同性而已。
中国封建两千多年,有些不好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所以在某些地方,还有人保持着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
《看见》中关于被家暴者的标题是“沉默在尖叫”是被逼到什么程度,沉默才会尖叫。 文中举了好几个例子,其实个个都差不多。男人打女人,女人不反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慢慢累积成一种仇恨。她们总是想,再过一会儿,等他酒醒了,他就会变回原样,不会再打了。但终究也只是想而已。文中的那些女人。都把自己的丈夫杀了。原因都一样。她们遭遇过一种非人的虐待,施虐人是她们的丈夫,是她们孩子的父亲。
孩子们呢?对父亲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的时候……他给你一个微笑的时候。简直就像把世界都给了你的那种感觉。”这是其中一个孩子对他父亲的印象。
这些施虐者,他们几乎都是村子里最贫穷的人。几乎都酗酒,喝的时候咒骂赚了钱的人。回到家了,就打老婆孩子。
“这些被家暴的女人大都结婚在70年代,没受过教育,没有技能,没有出外打工的机会,像栽在水泥之中,动弹不得。”这是柴静写的一段话。我在想,我们是应该感到庆幸,还是应该感到悲哀。庆幸的是,我们有知识;悲哀的是,是否没有知识就应该这样被他人放肆的践踏。谁也不能回答我?谁也不知道答案。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对采访了一个新的了解;对中国有个新的了解;对自己有个新的了解。文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我没有遇到过,也没有经历过。但我仍然觉得恐怖,那是因为这些都是人做的,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
但是也不乏美好。非典中的救助者,农村的教育者。他们渺小而伟大。失败而成功。他们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建造这个美好的世界,去散播一些知识,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 我还小,读这本书的时候,不过初一而已。也许到了以后,我在翻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有另一番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