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七章
春秋时期 · 老子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安有不信。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太上,下知有之;
《道德经》的微妙处我们要细细体会,高效生活,同时要学会【完整】的看待问题。
例如:在婚姻关系中,两个人都在撑,没有尊重事实,那么就会耗尽我们的精力,导致焦虑,抑郁,自我欺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我们都知道的道理,可是往往很多人将希望寄托于别人改变,不尊重自己的内心,自欺欺人。
如果自己实在接纳不了,那么就想尽办法分开,不需要妥协,也不需要羞愧。一个人过得幸不幸福,只有自己内心知道,人生那么短,做一个真实的人,不要太在意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就像焦虑抑郁一样,通过面对就可以放下。
每个人都是有良知的,良知可以知善知恶,违背了良知就会焦虑,抑郁,强迫。良知冥冥之中自有感应,做事要顺应良知
举例而言,老板如果不让员工休息,只是拼命加班,那么员工就没有时间独处,思考,这样创造力就会缺乏。老板如果顺应良知,让员工休息,有创造力,而非压榨工作时间,同时提升上班时间的工作效率,这样才可以良性发展。
遇到问题是必然的,需要提前感知。提前感知那么缓冲能力会很强,对未来会很有规划,可以提前看到未来,知道每个员工的状态并且知道如何调整。
对待学习的态度:
平等关系,相互尊重。能有自己的时间,不执着于事情,能有自己的放松时间。
【2】其次,亲而誉之;
讨好模式。
例如赏识教育,取得一点成绩后就开始夸奖,认为对方非常棒。
看问题比较片面,注重结果。
怀疑自己的目标,结果。
对待学习的态度:
非常羡慕厉害的人,想要做一些功德,比如放生,义工等。这是一种目的性的做事,不是发自真正的内心。
【3】其次,畏之;
控制模式。
例如权威教育。
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别人不听自己的。
对学习的态度:
敬而远之,反正我就是学不会。
【4】其下,侮之。
攻击模式。
例如,讽刺,嘲笑,打压。
这是双向自卑,怀疑自己,并且怀疑别人。
对待学生的态度:
这有什么好学的,简直是浪费时间。
【5】信不足焉,安有不信。
对自己某方面有怀疑,怀疑越重,那么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6】悠兮其贵言。
悠然自得的人,说话很坚定,可以知行合一。
【7】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很厉害的管理者,会把员工的优势都发挥出来,而且能成就一番事,成功之后大家会觉得事情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因此,在成长的路上,现在要懂得去选择,并且主动放弃一些东西。
例如:有的人追求快乐,那么就会被快乐带走。我们要学会爱自己,主动取舍。
如果我们知道未来不好的结果了,那么就不要乱动,选择错了再回来就比较难了。
不知道规律的时候不要瞎折腾,知道规律后该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而且要使劲折腾。现在不要着急去展现自己,让自己静下心来,沉淀,静心,看清背后的规律。
要想在事业上面取得成功:
1、尊重事实可以获得70%的成功。先尊重事实,看别人怎么做,不要闭门造车,不要执着于自己的观点,尽可能的从身边人身上多了解信息。
2、想要获得200%的成功,就需要有创造力。打开眼界,不再执着于自己的观点,抓住本质,进行再创造。
那么面对后面的三类型人,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1】如果别人诋毁自己
如果别人怀疑自己,那么要学会区分。
如果是自己的问题:那么自己的界限不清晰,位置没有摆对,没有及时表达自己。没有将自己的能力展现出来。
因此,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界限,比如性格内向,那么就接纳自己性格内向,并如实表达,那样别人就伤害不了自己。
能力没有展现出来的话,就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2】如果别人控制自己
要表达事实和真相,不要对抗,抗议。多呈现事实,分析原因,呈现结果。在表达过程中坚持自我。
【3】如果别人讨好自己
要明白自己的界限,知道自己要什么
哀伤和冲喜是相对的
例如:告诉对方,你这样继续下去,我会感觉很内疚,你再这样对我,我们最终会分手,你想要我们分手吗?
外在所有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帮助我们成长的,正常的关系是平等的,不要去分析别人,不要随便去帮助他人。如果对方心智不成熟,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先好好成长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