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虚静达到极致的空 ,极力做到虚至无极,清心寡欲,就能坚守内心的清静,气定神闲,保持静观 。万物纷繁复杂 ,蓬勃生长,形态各异, 我从中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最终都要各自落叶归根,回到最初的原点,回归其本根,称为“静”, 意味着死亡,意味着回归生命的本质。各归其根,根就是根生,根生就是又来一次,又来一次。如果不能又来一次,也就不叫生生不息。
但它们最终都会回归到它们的本根。这个本根可以理解为万物的起源、本质或“道”。万物回归本根,是宇宙间不变的规律。万物回归到本根时,就呈现出一种宁静的状态。这种宁静状态是万物复归本性的表现,也是“道”的体现。“静”是万物复归本性的必然结果,也是“复命”的前提。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老子通过“观复”来观察万物的循环往复。这里的“复”指的是回归、反复,即万物生长、发展、衰亡,最终又回归本原的过程。
生命的真谛就是周而复始,重获新生,这是永恒不变的,只有懂得这个道理才能通晓明白,称为“明悟”,妄自作为就会招致凶险。 了解恒常的命定归宿,才能包容万物,大公无私,做事就能公正豁达,考虑问题就能周全无缺,顺应自然法则, 事事符合“道” ,合乎“道”就能长治久安, 终身都不会遇到危险。
虚己以待物,虚魂以待灵。魂虚则灵实,魂静则灵动。虚极则自失,静笃则忘我。自失不等于忘我,自失是静坐中自我躯体在意念中消失,一切知觉全无,但自我意念还存在。忘我则是进入道的境界,自我意念完全被道的景象所吸引,情不自禁,万虑顿失,一灵独存。守虚至诚,守静至笃,才能进入道的境界。以笃诚之心反观内视,以不变观万变。
懂得了自然法则,才能自我宽容,不意气用事,做出有害生命的事情,宽容则不偏私于任何一个器官,让真气沐浴每一个细胞,保全整个身体的健康,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遵大道而行,生命才会长久,且终身没有危害。
宇宙万物各归其根,然而归根必须复命。守静则元神动,守虚则元气实,元气充沛则元神旺畅,元气是元神的物质基础,就如同精神,精是神的存在基础,有精就有神,无精则神灭。精须神守,有神守护的生命才会充满活力。总之,欲归根、复命,须守虚守静。
人生是来欣赏过程的,而且要有起伏,你才有收获。凡事不能盲目的执着,你不把它虚掉,你就化解不了你的心病,要虚掉你心中的执着,就叫致虚极。守静,要守静到很笃实。这个笃实不容易,安静,一分钟可以,两分钟可以,第三分钟眼睛就睁开心思就到处跑了。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要能够使心归静,要花很大的功夫。将内心的杂念和欲望清除到极致,保持心灵的极度虚静状态。才能清晰地观察万物,领悟“道”的真谛。
事物发展的规律就是周而复始,生命从生到死,万物生长,最终落叶归根,然后又会有新的生命重新开始,不停的在发展。一个人的生命,由弱转盛再到衰竭。每个人一生当中都会遇到自己最强大的那一面,也会遇到自己最无助的那一面,当遇到自己最强大的那一面时,需要让自己虚心,有危机感,不能陷入其中,不要骄傲,即使有一天,遇到一个平庸的自己时,也不会因此而失去心智,也能接纳自己。再厉害的人,不可能持续的强大,再弱小的人,也终会有强大的那一天。富贵、贫贱亦是如此。生命生生不息,需要去包容这一生所遇到的一切事物,不要被一些不好的事物去主宰自己的生活,相信这一生所有遇到的事都是命中注定,都是命运的安排,不要对一些人一些事情纠缠,倘然的接纳,以一个极佳的状态去迎接自己最好的一面,也以一个极为平复的状态去接受自己最差的一面。这样,就不会对未来有所恐惧,死在生前方为道。
“死在生前方为道”,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刻洞察和积极态度,它鼓励我们在生前就应该去思考和理解死亡,想象自己死后希望留下的是什么,希望家人、朋友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希望自己的一生对社会有何贡献等。这种思考并非是对死亡的恐惧或逃避,而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珍视。生为死之徒,死为生之始,生死循环是生命的常态。通过思考死亡,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从而更加珍惜当下,活出自我。找到自己的使命,并为之努力时,我们的生命才会变得更加有意义和充实。天赋一旦被唤醒,生命将是一场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