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老子给我们讲述的是悟道法门。他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述。
第一、虚和静是一把入道的钥匙,先让大脑熄火,什么都不去想。就像佛经中记载的佛祖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悟得三法印,其中之一便是涅槃寂静,就是内心清静,无一杂念,在非修道人来看,就如死了一般。
致虚极,守静笃。
"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致虚极",就是空到极点,没有任何杂念。至于“空到极点”是个什么样子呢?肯定是我们普通人所无法感知到的,若不然就不叫空了。而"守静笃"讲的是要你专一坚持地守住,精神集中,心无旁骛的情况。所以这句话就是要让自己的心灵虚空达到极点,守住心灵的宁静达到不为万物所动、心不起一念的状态。这也就是老子告诉我们修道应该做到的方法、层次与境界。
第二、运用上述的方法,并修道有所成就,便能观察到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都是循环往复,由静到动,静极而动,动极而静的太极模式。从而能看到生命本源的真相。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而"作"在这里是形容词,表示动态的。宇宙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动,并没有静过,所以宇宙展现出来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动态世界,并且所有生命都在生化中朝向死亡之路走去,就如庄子所说∶"方生方死"。也就是我们刚刚出生落地的那一天,就是死亡开始的那一天。一个小孩生下来满一个月,亲戚朋友高高兴兴来庆祝,而在前面的二十九天的生命现象已成为过去了。所以,庄子很幽默地指出人生的一切,根本就是"不亡以待时尽",我们的生命看似幸福平安,但实际只是在那里等死而已。只不过排着队比别人多等些时候罢了。
从第一天出生开始,到最后一刻结束。所以人生来便是“方生方死”,但老子却说生命的力量却是无穷无尽,永远不生不灭的,他把这种无比伟大的生命力量叫"复"。"复"也是《易经》中的卦名,又称做"地雷复",表示电能,生命发展的能源。因此这句话,老子是说有志向道的人,不是鲁莽地横冲直撞,而是做到了心灵寂静后,就能观察到万物生长,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规律,就能走到生命来源之处,发现自己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便能开始接上那生命本体、源源不断的能源。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
"芸芸"代表一种普普通通的草,也用来形容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越生越多,叫做"芸芸"。我们看看,天地间的万物,生长最快的是什么?——草。就如白居易所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使把它的根挖掉,只要还有一点不尽之处,它又会很快地长出来,这就是生生不息的力量。我们后世便由道家的"芸芸",和佛家的"众生",演变成文学上一个很优美的名词"芸芸众生",用来形容犹如草木多得不可胜数的情形。
通过对草的生命力量的观察,老子总结出万物生存的根本,以及它们生生不息的力量,皆是依赖它们自己的根本而活。草木无根,活不了的,同样我们人也要有根。那我们人的根是什么呢?——虚空。但要如何"归根"呢?唯一的方法,就是求静,只有静到极点,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归生命的根本,才算合乎"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这样便能"不生不死",永远常在,永远存在。
第三、知常与不知常,迥然不同的结果。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就是懂得这个规律,便能明心见性,体会到生命根源是不生不灭的,从而成为明道之人,就再也不会懵懵懂懂,迷迷糊糊了。而如果人不明白道的根本,不明白生命的本源,从而乱作妄为,必然会大凶大害,没有好结果,其下场的危险性,自不待言。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义。没身不殆。
知"常",要把握住道的本源,才懂得做人、做事,便能"容",也就是胸襟广阔,可以包容万象,扩大智慧的领域。如此胸襟自然能做到天下为公,毫无私心,那么一切万物自然会欣欣向荣,彼此得助,也如佛家所说:你度众生,众生亦度你。若用现在的话来说,那便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只有用公平无差,不计较报酬的胸襟,对待天生地长的万物,才是合乎“道”的原则,才能源远流长,长生不老。明白了这些,即使我们死后,骨头化为了灰尘,但是生命的精神却永远长存。而这一切的重点全在"致虚极,守静笃"这六个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