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通史160
今日启发:
Elton:
中世文化与禅(一)
第四节 能乐与狂言的诞生
能乐的结构
经过各种形态的古代艺能,特别是中世前半期的田乐能和猿乐能的长期发展,日本的古典戏曲——能乐和狂言终于在中世后半期正式诞生了。可以说,日本戏曲迎来了黎明期,在戏曲史、文化史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能乐是脱离迄今猿乐能的单纯即兴表演,以戏剧情节的表演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它仍然保留歌唱和舞蹈,出场人物也甚少,一个主角担当一切歌与舞的表演,两三个配角和副配角辅佐,是一种象征剧。剧中人物都戴假面具,假面具分伎乐面、舞乐面和能面三大类,象征人、鬼、神等,以模仿中国输入的伎乐面为主。表演主要靠念、唱、单调的音乐伴奏舞蹈,以及洗练的程式化的暗示性表意动作,来表达人物的感情世界,是一种最原初的音乐剧、假面剧。
这一时代艺能革新的重要一项,就是出场人物从以往的“神”转化为人,老翁、妇女、狂人作为主要角色登台,其后一些上层贵族、武士乃至下层武士、庶民等人物也纷纷出场,成为能乐的主角,这是能乐走向大众化的历史必然,也是艺能文化历史的宿命。
从每一出能乐的具体结构来说,由“序、破、急”构成。序一段,由配角出场交代剧情,是为导入部;破三段,主角出场先道白,后与配角进行一番对话或对唱,配角就一动不动地坐在一旁,看主角舞蹈或表演,发展剧情,达到高潮,是为展开部;急一段,高潮后迅速剧终,是为终结部。这是能乐结构的规范。从整体结构来说,能乐分单式能和复式能两种。前者,从角色出场,展开戏剧情节,一直表演到终场,都是采取现实中的存在,念唱都是表述现在,故又称现实能;后者,分前后两个场景,幕间休息,由狂言师表演狂言,后半以追忆的形式展开,角色大多是幽灵,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念唱由回忆过去转为表述现在。所以,复式能大多描写云游各地的人物,特别是僧人在途中梦遇故人的幽灵,听其述怀,观其歌舞的事。也可以理解为云游者所做的梦,故又称复式梦幻能。这里所谓的“复式”,就是指有两个场景的意思;所谓“梦幻”,是指采用虚与实、梦幻与现实结合的象征表现,造成一种“空·无”的氛围,具现这一时代的禅文化精神。
图片
1374-“能乐史的纪元元年”
能乐的脚本,称作谣曲,题材主要有:(一)反映王朝贵族生活,重视王朝文化的情趣,大量取材于《伊势物语》《源氏物语》等古代物语的故事,如《通小町》《卒都婆小町》《浮舟》《葵姬》等;(二)反映镰仓武士生活,主要取材于《平家物语》等战记物语的战争故事,重视武家文化的无常与幽玄的情趣,如《通盛》《敦盛》《忠度》《赖政》等;(三)反映庶民,尤其是平民女子与亲人生活的欢与悲,如《班女》《道成寺》等;(四)反映中国历史或人物故事,如《白乐天》《东方朔》《项羽》《杨贵妃》等。总的来说,历史的古典题材最多,以悲剧终结最多。至今谣曲仍保留下来的各类曲目,大约共有240种。其辞章优雅、语言洗练、音曲富节奏感,且不时运用双关语、缘语、谐音词和古歌的枕词(一种固定修饰词)以及七五调的美词丽句,充分发挥了日本语的特点,还时常引进和歌、汉诗和物语的散文片段,糅合在念唱词中,以增加其抒情性。可以说,谣曲是抒情的诗剧。
能乐、谣曲的创始人是观阿弥、世阿弥父子。观阿弥的最大贡献是对猿乐能进行两方面的再创造:一是在音曲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改革,取新兴的曲舞调富有节奏感强之长,补小歌调旋律单调之短,调和了曲调的节奏,创作了独自的音曲,它的旋律优美,富于变化,具有更大的艺术魅力;二是保持猿乐能写实的特色,又改变了流于平面写实的缺陷,引进舞艺,使表演更富艺术美。这一新的曲舞,在艺术上采用了富于幽玄的演技,大大增加了戏曲的要素,提高了能乐的艺术质量。
观阿弥的演艺高超,连京城也有所传闻。他常常带着“能乐”剧目进京城演出,不仅参加神事、佛事的祭祀仪式上的表演,而且以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营利性的演出,赢得了很多人气。应安七年(1374),观阿弥在京都的一次表演,得到了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的认同和支特,获得了很大成功,被誉为能乐的第一人。以此为契机,能乐的社会地位也获得了很大的提高,这一年被称为“能乐史的纪元元年”,占有日本文化史的重要一页。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