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蛱蝶 摩诘芭蕉
【拼音】:Téngwáng jiádié, Mójié bājiāo
【人物故事】:
李元婴,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秦安西北)。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其母为柳宝林。李元婴因从小受宫廷教养,而“工书画、妙音律,喜蝴蝶”,他画的《滕王蛱蝶图》成为传世之作。其艺术的修养为日后建滕王阁打下了基础。
李元婴是李世民的弟弟,李世民当上皇帝后封他为滕王。李元婴恃才傲物,诗酒为伴,对政治不感兴趣。也正因为如此,李世民对他爱护有加,他也因此过了一段好日子。
太宗之后,高宗李治继位,横竖看不惯这位皇叔的行为,就找了个理由把他贬到了洪州,也就是今天的南昌。被贬,放在谁心里都会郁闷的,可是李元婴却不以为意,到南昌后依旧带着一班僚属及歌舞伎终日寻求饮宴歌舞,并选在临江的丘冈之上又建一座楼阁仍冠名“滕王阁”,此阁便是后来人所熟知的滕王阁。历史上滕王阁有三处分别位于山东滕州、江西南昌和四川阆中。
高宗闻知此事,勃然大怒,下旨拆除了滕王阁,并削去了滕王的食邑,从洪州再贬滁州。李元婴到了四面皆山的滁州后,见景色优美,又是逸兴横飞,日日登山临水,依然逍遥自在。不久,高宗又将他贬往隆州。李元婴对此已习以为常,一到隆州,便择一僻静优美处,建了个滕王亭。每日坐亭中四顾山水,操练丹青。当地蝴蝶众多,日日绕亭翩然飞舞,李元婴于是日夜揣摩,苦练画蝶之法。数载之后,世人便有“滕王蛱蝶江都马,一纸千金不当价”之誉,他也因此成为滕派蝶画的鼻祖。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他官至尚书右丞,故又称“王右丞”。苏轼**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他家中藏有王维所画《袁安卧雪图》一幅,画面上有雪中芭蕉,僧惠洪认为“雪里芭蕉失寒暑”,不符合生活真实。也有人为王维辩解,认为岭南曲江冬日虽雪,红蕉花开自若。其实王维是在表现艺术真实,图乃得心应手、意到笔随而成之作,其意重在传神入理,而不拘形似。
却衣师道 投笔班超
【拼音】:Què yī Shī dào Tóu bǐ Bān Chāo
【人物故事】:
陈师道是两宋之际江西诗派的著名诗人,诗风平淡雅奥,一如其人。他虽然家里很穷,但是气节高尚,曾有友人带着金子想来接济他,但看到他凛然不可欺的辞色,竟然没敢把钱拿出来。陈师道和赵挺之都是郭大夫的女婿,陈对赵的为人十分不齿,拒绝与其来往。一年冬天,陈师道作为馆阁大臣,要陪皇上到郊外祭坛去参加祭祀仪式。天气寒冷,必须要厚厚的大衣才能御寒,而陈师道家中只有一见薄长袍。妻子不忍他受冻,便私自去赵挺之家借了一件厚大衣。师道见到后,问妻子大衣的来历,妻子不敢隐瞒,据实相告。师道大怒,说:“你不知道我不穿他家的衣服吗?”当天,师道穿着自己的单衣参加祭祀,竟然因冻病而卒。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汉代史学家班彪之子,班固之弟。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