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中的时候,家里正在做调料批发生意,有一年放暑假,我主动要求帮忙做一些上下货的体力活。
出发点很简单,可以挣零花钱的同时顺便锻炼肌肉,一举两得。记得当时干的很卖力,还经常搬着箱子反复多举几次,以便加强效果。
之所以想起这件事,是因为最近在看《反脆弱》,书中举了一个正好相反的例子:
在迪拜某家酒店的车道上,一位看上去很像银行家的人让一个穿制服的看门人扛行李。大约15分钟后,我看到了这位银行家在健身房里锻炼自由举重,试着用哑铃来模仿自然运动,就好像拎着行李箱在那里晃动一样。
这种现象叫做—领域依赖。
领域依赖具有普遍性。以前,很信奉唐骏提出的“成功4+1”理论。
1代表性格,其他4个分别代表:勤奋、激情、机遇和智慧。只要性格好,搭配另外4个里的随便哪个都能成功。
受此影响,让我在工作中一直有意识去主动兼容合作伙伴们的各种性格,努力成为一个nice的人。
但回到家里,却不那么nice,脾气说来就来,很少刻意控制。正如有句话所说:“我们总是把最坏的一面留给自己最亲的人。”
我一度认为对“情绪管理”已经认知比较到位,但事实证明其实并没有。可见,领域依赖会导致同样一个人,在不同领域对于同一个认知的感知力完全不一样。
反脆弱
人在运动的时候,会对肌肉形成微创伤,当你不断对它进行微创伤时,身体会调动自我补偿机制。比如足球运动员的腿就比普通人的腿要粗。
同样,当你原有的知识体系受到环境和竞争的挑战时,意识会自动触发自我补偿机制,让你去追求新的认知,淘汰旧认知;森林的定期火灾,清洗系统中最易燃的树木,令其没有机会继续繁衍,让森林更安全。
打破领域依赖,自我补偿就是整个有机系统底层的运转逻辑。
面对压力源,最重要的不再是如何抵抗压力,那是钢筋铁块等非有机体才应具备的强韧属性。
对于每个人来说,要学会利用自我补偿机制去将压力转化成收益,即,要学会“反脆弱”。
从随机事件(或一定冲击)中获得的有利结果大于不利结果的就是反脆弱的,反之则是脆弱的。
易碎的反义词是在最糟的情况下还能安然无恙,但我们追求的是更加坚固。
拥抱随机性和波动性
从概念上看,反脆弱基于“随机事件”或者“一定压力”。可大部分人喜欢确定,讨厌波动。这也是“反脆弱”能力稀缺原因---违反直觉。
一头又饥又渴的驴刚好站在距离食物和水一样远的地方,由于在先喝水还是先吃草这两个选择间难以取舍,它不可避免地死于饥渴。但如果它被随机地往水或食物的方向推进一步,问题就解决了—驴子得救了。
必须承认,我们和驴子一样,生活中有太多事情需要随机性去帮忙推一把。
同时,从抗风险能力上看,小幅高频的波动实际上比一条直线更稳定。
看看王石和王思聪就明白,把自己打造成完美无缺的神人,往往人设崩塌的更彻底;相反一直伴随争议,倒成了最大的护身符,置身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最佳境地。
所以,如果认同反脆弱,那么就必须积极拥抱生活中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因为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唤起有机体本能的自我补偿机制,让自己变得更好。
小结
《反脆弱》是今年精读的第一本书,看了一半,阅读过程很愉悦,很多观点冲击性十足。最重要的是让我明白,“那些打不败你的,终将让你更强大”这句口号,原来存在其自恰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