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翻译】孔子说:“我和颜回说一整天的话,他都不提任何个人看法和不同意见,就像很愚笨的样子。等他离开后,我私下观察他,他不仅对我所说的领悟透彻,而且有自己的发挥。颜回一点也不愚笨。”
【我的理解】
此章是孔子爱徒颜回的首次登场,且纵观《论语》,颜回出场的次数并不多,果如孔子所说,颜回一般不在老师跟前提什么个人看法和不同意见。但每次发言的质量,都不一般。尤其是关于“问仁”的话题,好多学生都问了,孔子唯独对颜回的回答,是直指个人心性的修为——“克己复礼为仁”。
“克”为善杀之意,孔子言要达到仁的标准,唯有浴火重生,一定要在心上下十足的功夫,对自己不能有一丝留情。这就不是春风拂面的慢慢来了,而是秋风飒飒般的快刀斩。
由此也可看出,颜回之所学,在髓不在皮肉。这样的言论,只有颜回能听得懂,能明了其真义,能够做到。
而在看此章,作为学生的颜回,也难怪深得老师的器重。听课的时候只认真听,认真想。平日里也不忘记老师的教导,还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更好的发挥。
我们常人有两个毛病,一方面竭尽所能表现自己,让别人了解我们。另一方面,对他人的立场和想法又不是真的关心。颜回正好相反,他努力理解老师所说的,又不急着表现自己。即使已经领悟的很深,也并不做任何表现,也不担心老师对他有什么误解。
什么时候藏,什么时候表现,颜回拿捏的恰到好处,而有极其自然。作为老师的孔子,既不用担心这个学生学不会,又不用担心他被老师的话限制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这简直就是个宝藏男孩,怎么会不爱?怎么会不遗余力的把自己所知的教给他?
用“独立不倚”四个字形容颜回,我想是很合适的。
重新回到我们这个篇章的主题,是讲为政。这里提及颜回上课的表现,与为政有什么关系?
我们大可把师生比作君臣。孔子若是君,有颜回这样的臣子会是什么结果?
颜回对君王所说的,从不反对。而私下里,又能将君王的政令做最完美的发挥。很多话题君王不需要明说,臣子就能心理神会,而且又毫无造反之心。这不是做臣子最高的境界吗?
说句题外话。我们常说儒家,或者说孔子,主张有为,主张积极入世。但是仔细看看这一章,孔子最喜爱的学生,却是个典型的道家做派。清静无为,该说的时候说,不该变现的时候就绝对不冒头。
而孔子也曾对颜回说:“能做到被重用就大行其道,不被重用就安分守己,不出头。只有你和我做得到这样啊。”
可见,最起码孔子对于从政的态度,对于行道的态度,是极为随缘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是时代需要,是天命所在。孔子只关心自己能做什么,而不被做了之后的结果左右自己的情感。因为结果并不是孔子一个人可以左右的。
儒、道是否想通不好说,但起码孔子和道家是想通的。
又回到本章,还是从“为政”的角度看。当政者要善听而非善说,听所不曾言的,听所不能言的,方能知晓百姓的需要。颜回的学习态度,不正好如此吗?
不说从政,只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但凡有一些经验的,都会知晓。做管理的,大方向要把握好,而其余的,要兼听多听。具体的事务安排,不能出自管理者一人之口,必定是要听取四方意见才行。而听完之后,可用和不可用的,便要自己斟酌,这又是颜回“亦足以发”的功夫。
历史上,我们知道有因为不听忠言而亡国的,却极少听说有说太多话而亡国的。所以,对于管理来说,会听比会说要先行,也更重要。
此章更多的是我个人发挥,对与不对,我自己也不好下判断。总之,我把握的一条,一切从这一章的主题去思考。既然讲的是“为政”,就所从当政的角度去考虑这一章背后的含义。
是否可取,各位看官可自我斟酌,亦欢迎不同意见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