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作品《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深有感触。也许很多人在好几年前就已经看完了这本书吧。但不管怎么说,一本经典的书,有机会接触就已经很幸运了。因为一本经典的书,在不同年纪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夜深人静,就趁如此良宵来谈谈我的读后感吧。
《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中,几个主人公都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他们各有色彩,各有不同的经历。首先谈谈我对安娜的看法:安娜固然是一个美丽优雅,大胆多情的女人,但同时也像所有恋爱中的女人一样喜猜忌,使她的形象不再十全十美。当然安娜与伏伦斯基的那种不被当时俄国社会认可的爱情更加剧了安娜在与丈夫卡列宁决裂后除了她那热烈向往的爱情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在爱情中的极度不自信。除此之外,我并不认为安娜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一个饱满完美的女性。随着一步步的阅读,我了解安娜对她的儿子谢辽查的爱正如所有慈爱的母亲一般纯粹而深刻,但是对于她和伏伦斯基的女儿却是没有多少感情的,她甚至对这个小女儿没有为其母亲的意识,这令我很是惊讶,甚至觉得不可理解。读到这里,我开始认为安娜尽管美丽优雅,直率勇敢,多情,但同是又是有些许冷漠的。
再说说伏伦斯基吧。有人说伏伦斯基对安娜的爱是肤浅的,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我可不这么认为。尽管伏伦斯基正像当时的贵族青年一样有风流不负责任等等的一些陋习,但不管怎么说,对安娜的爱我觉得他是挺负责任的。我认为伏伦斯基之所以和安娜的爱情出现裂缝,安娜的猜忌以及由此企图让伏伦斯基每时每刻陪着她的想法是其中的导火线之一。正如我认为的,安娜并非是一个完美的形象,她是敢爱敢恨的,但也是可怜乃至自私暴躁的。之所以说她自私,是因为她希望伏伦斯基不要有其他社交活动,时时刻刻陪着她。而何为暴躁,自然是她在与伏伦斯基有过一段美好的外国蜜月生活后回到国内,每每与伏伦斯基争吵前后以及争吵过程中的话语和心理活动,足以显示她的内心狭隘与有些许的畸形心理。这并不是说我由此认为安娜是个讨厌的角色,事实上正是这些让安娜的形象更加真实饱满。从一个优雅知趣的美人,到后来的猜忌暴躁,我认为正是她对自己爱情的勇敢追求与当时社会的虚伪恶俗麻木之间的急剧矛盾演化出的必然结果。现在再继续谈回伏伦斯基吧哈哈。伏伦斯基呢,首先他对吉蒂只是暧昧不负责的态度让我觉得他正像当时的贵族青年一样,是自私贪图玩乐的可恶家伙。我对他的改观在他对安娜极度献殷勤的过程中表现出对爱情的忠诚。我认为伏伦斯基对安娜的爱是很真诚热烈的,从安娜因分娩而靠近死亡的边缘时伏伦斯基为她自杀未遂中就可见一斑。但无论如何,伏伦斯基还是有虚伪和虚荣的。为安娜自杀未遂后害怕他人知道他自杀实情取笑他而编出的一堆说辞,不愿为爱情时刻陪着安娜,一心为自己的社交生活忙碌,忽视安娜的痛苦无助等等,体现出了他作为贵族的虚伪和虚荣。有一点我必须强调的是,伏伦斯基对安娜确实是一片情深的。他为安娜放弃了自己光明的未来,他认为那光明前途比起安娜的爱情微不足道。他为安娜自杀,让我很动容。在安娜卧轨自杀后伏伦斯基性情大变,不再喜欢言语,他的伤心自责颓废等等都表明他对安娜是极度爱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