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冬至,严冬已至,春节将至。冬至在民间也常称为“冬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数九严冬来临的标志日,也意味着一年中工作的“收官”、年假的即将开启。我国各地在冬至这天历来有不同的庆贺习俗,主题都是红红火火,团团圆圆:在北方,多包饺子;西南一带,则流行抱着火锅吃羊肉;而在家乡樟湖,冬至家家户户动手搓汤圆已成习俗,方言称为“搓粞丸”【cɔ2/cæ4/won1】。
“搓粞丸”需要原料“粞”。小时候,粞就和现代的面粉一样,是农家一年四季不可或缺的备用食品。粞必须用糯米制成,将糯米和水先磨成浆,然后装进布口袋中,反复揉压,挤干水分,便成了团状、雪白的粞团,可以用手掰成桔状的一瓣瓣,放入竹匾中在太阳下晒干,便可一年四季收藏使用。
小时候过冬至,印象中是这样的:前天晚上把粞用温水调好,在盆中反复揉压,就像现在蒸馒头一样,先揉成湿软的粞团,再从中掰成拇指大小的小团,将小团置于掌手,双手搓成小圆,即成“粞丸”。搓的时候,十分讲究“仪式感”,需先在桌面上摆一个案板或竹匾,当中要放置三个金黄的桔子(后来也常省略为一个),然后把搓好的粞丸围着桔子一圈一圈地摆开。把整个案板摆满粞丸以后,我们就可以洗手睡觉,等着第二天早上吃粞丸。
有的人可能会等不及,当晚也会用剩下的“粞”,压成薄皮,用花生、芝麻、红糖、猪油等作馅,包成饺子状,然后入锅煮了吃。这种食物方言里称为“油粳”【you1/gen5】。
第二天早上,点香放鞭炮后,就会把昨晚搓好的粞丸放入锅中沸水煮熟,然后放入红糖,装入大盆里,先拿三个酒盏装,分别供奉天地、祖宗、灶王爷,然后家里再分而食之。还有一种吃法,就是直接将压成饼状,煮熟后放入芝麻花生磨成的粉里,滚一圈后就成了“糍粑”【θi1/ba2】。福州一带冬节常搓“米时”,和樟湖搓“粞丸”的习俗也是大同小异。实际上“糍”字以前在方言里就是“米时”二字的合写,读作“si”【θi1】。
如果家里有人不喜欢吃甜的,冬至早上会煮咸的粞丸,配料主要是白菜,香菇,虾皮,猪肉,蒜叶等,这是不用搓圆的,直接将粞团搓成细长条,用刀切或手掰成拇指肚般均匀的一截截,置入滚汤中,待粞丸浮出就可盛起食用。
俗语说,冬至一过明年事,吃了粞丸就长大一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