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孩子在家的阅读量很大,却总是不情愿在幼儿园或学校上台去讲故事,更别提参加故事比赛了。是不是因为我的孩子性格上有缺陷?需要一些外界的关注呢?
很多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那条是否存在都存疑的“起跑线”上,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补习班、兴趣班、思维拓展班……恨不得自己的孩子4岁精通八门外语,5岁当上CEO,6岁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可他还是个孩子啊!人生如果有一根进度条的话,他才刚刚完成了不到10%的内容,等不及他慢慢长大、成天只能学这学那的代价,是想让他在5岁的年纪就开始总结我的前半生吗?! 回想起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们,书香妈妈觉得自己也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或多或少也存在这种“等不及”的心态。这种“等不及”的心态,是为何被我们施加到下一代的头上的呢?
我无法想象,一个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创造过如《声声慢》、“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这些悠扬的诗句,用点点墨汁将恢宏的历史写进一张张宣纸中的国度,为什么变成了今天这副自上而下焦虑满满的模样。在这个谁急谁有理的时代,没有人尝试着等待哪怕1秒钟。 每天开车回家的我们,经过了公路上的那一场或许长达一两个小时的拼杀,迈步进入温馨的家时,那份焦虑却总是被带了回来。
孩子上次的考试成绩排名下降了,赶紧补课! 隔壁小王家的儿子参加了跨国的夏令营,咱们赶紧也去交钱! 表姐家的二胎都学会自己上厕所了,咱们家这个大着三个月还不会,赶紧学! 在夏日阳光的炙烤中,焦虑的情绪仿佛一块大石头压着自己,同时咱们还要把这块大石头想方设法地压到孩子的头上。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个大好前途,于是我们把在工作中、马路上的种种焦虑转移到了家里,看着自己的孩子,总觉得“恨铁不成钢”“望子成龙心切”。可一说起“在什么年龄做什么年龄的事”这种道理时,好像每个父母又讲得头头是道。我们父母自己为什么不尝试自己先慢下来,尝试静静等待的滋味。多花一些时间,尽量不去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个瞬间,问问自己“什么才是我最想要的”,也问问孩子“什么才是你最想要的”。 挣脱那些依附在外在,烦躁且急切的东西,尝试静静地等待着内心最深处的意愿浮出脑海,寻找淡然的幸福。 或许此刻的你,正在晚高峰归家的大军中;在送孩子上补习班的车流中;在加班的工位上无尽的流程中……你的焦虑令自己窒息,怒气冲冲却又无从发泄。
跟着书香妈妈一起读一个故事,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尝试着让自己慢下来。
这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故事所演示的是一种“等待的智慧”,这种智慧来自对大自然法则的认识、尊重和顺应。 老和尚把三颗“几千年前的莲花种子”分送给三个小和尚:一个名字叫本,一个名字叫静,一个名字叫安。
本很急躁,想抢头功,在寒风中把种子种在雪地里,结果种子死了。静把种子种在好盆好土里,珍藏在屋中,运用知识,加以人工保护,但是因为违反自然,种子也死了。安不慌不忙,等待着季节变换,工作照做,日子照过,直到春天来了,天气暖和,池塘水满,才把种子种在池塘的一角。他把种子种活了,在夏天开出美丽的莲花。
《安的种子》
作者:王早早
海燕出版社
有幸看到这本书的大人——无论你是不是准备将它读给孩子听——也许都应该先找一个安静的角落,轻轻地念给自己听,然后想一想,再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得到过“千年莲花的种子”?有,当然有。好像我们日夜都在马不停蹄地追逐一些“珍贵”的东西,仿佛所有的人都希望以最快的速度达到各种各样的目的。这时候,大自然的规律往往被撇在一边,我们甚至不会思考冬天是不是可以种花,只一味想着“我要第一个种出来”“怎样才能种出来呢”。生活的主题仿佛只是追逐,我们不知道有多久没有去散步了。
在这急功近利的社会中,安的那份平和的心境,宛如一潭清澈平静的水,是那么难得。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啊,你总有一天也会得到“千年莲花的种子”,会为了各种“珍贵”的东西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可是,无论如何,希望你记得安——这个你小时候听过的故事里的小和尚,记得他感激地把种子装进小布袋里,挂在胸前;记得他从容地去买东西、扫雪、做斋饭、挑水;记得他悠悠然散步的样子。他告诉你,要怀着希望、有所追求,但一定要淡定、顺其自然;同时,享受生活的过程,享受那些平凡琐碎的小事,享受等待。
祝福所有看到这个故事的大人和孩子,祝你们在这个盛夏的某个清晨,也看到千年莲花的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