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 什么是语用习得?
包括两种:母语语用能力习得与外语/二语语用能力习得
一种观点认为语用习得即了解语用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有关语用学的相关知识。这种看法比较狭隘。
另一种观点认为,应以语用学的基本观点、主要理论为指导,考察学习者语用知识的习得情况。
2. 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之间是什么关系?
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交际者在话语过程中根据语境情况实施和理解具有社交得体性的施为行为所运用的各类知识”。
3. 什么是语用意识?
语用意识指学习者对语言运用的规则及交际实现过程有一个清晰、深刻的认识。
4. 哪些因素会影响语用习得?你认为自己目前的语用习得受到了哪一因素的制约?
语言/语法能力、语用迁移、语用输入/学习环境、语用教学以及个体特征(年龄、性别、动机、态度、社会心理距离等)
语用迁移
5. 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动机”和“意愿”有什么区别?
学习者学习该语言的意愿叫做“动机”
接受其语用习俗的愿望称为“意愿”。
6. 为什么注意在语用习得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注意是一个将输入转化为吸收的必要而且充分条件,并不是所有的输入都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也不是所有被注意的输入都能被学习者所理解,只有那些被学习者注意到并经学习者的大脑吸收,融合后的输入才有可能成为吸收。
7. 已经习得的语用知识在语言处理过程中有哪两种不同的认知发展情况?
知识分析和过程控制。
知识分析的过程是一个使某领域的隐性知识变为显性知识的过程或者是分析某个学习者对该领域隐性知识的习得过程。
8. 什么是语言社会化?它通常有哪两种形式?
在语言习得中获得社会文化知识的过程。
显性和隐性。
显性语言社会化指身边的人在某些具体的语境中直接教授礼貌规范。
隐性语言社会化指在日常交往中无形地习得社会规范。
9. 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有什么区别?
横向研究是通过采集不同语言水平的二语/外语学习者在某一时期的语言输出语料来了解和分析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特征和规律,耗资少,见效快。
纵向研究费时耗资大,被采用得较少,但其研究范围较广。
10. 二语语用发展研究中的数据收集方法有哪些?
口语语篇
问卷调查
自我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