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是用户完成心理咨询的整个过程中会经历的四个过程,那么每一个阶段都有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用户在以上流程中遇到的问题,就是平台存在的价值。
一:关于心理问题的错误认知。也即所谓的现阶段一般大众的对于心理问题的认知误区,当然这个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地宣传教育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整个社会的某种转变,很明显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这一问题并不是网站解决的重点。
二: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事实上这是整个网站运行的关键,解决咨询师与咨询者之间的连接问题。从运营方面来说,网站需要解决的是咨询师的来源与质量把控问题。而从产品设计角度而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用户如何对接合适的咨询师,那么这里就出现了本次设计的核心理念---强调发现合适咨询师的过程,而非简单的结果。
三:心理咨询。这里解决的是咨询师与咨询者之间的交流方式的问题。就目前的技术而言,除了面对面,仅有的两种方式就是电话咨询与视频咨询两种方式。但是在这个环节,并没有太多优化的空间。
四:结果反馈。结果反馈一方面是对咨询师的监督,但更为重要的是给予咨询者一个暗示,网站是站在咨询者这一方的,随时都在关注咨询者的利益。因为心理咨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彻底的疗愈需要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如上图表示,用户每接受一次心理咨询都会对每一次的咨询做一次自我的评估,评估的结果就是要么继续咨询,要么离开平台,要么通过平台再次寻找新的咨询师。网站在用户接受咨询之后,一定要对用户进行相应的满意度调查,其意义在于给予用户一种可信任感。事实上,用户满意度是其他用户了解咨询师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参考因素,是网站建立公平机制的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综上,网站需要解决的一些点。
1改正对于心理咨询的错误认知(非重点)。
2寻找优秀的咨询师。
3咨询师与咨询者的匹配问题。
4咨询方式。
5建立一种维护双方公平交易的机制(用户反馈)
作为帮助用户实现心理咨询的两种不同途径,PC端和移动端,应该保持使用体验的一致性,以及发挥各自的长处相互配合来完善以上五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移动端取消了在PC端中关于初级咨询师相关的简单学院的内容。原因在于,PC端的排版方式可以给予用户以心理暗示,且利于咨询者对于心理咨询师的了解。然而,限于移动端的特性,这种排版方式必然会总加页面的复杂度,不利于心理咨询者的核心体验(寻找心理咨询师这一过程)的统一,因此予以取消。
移动端具体设计:
导航采用了侧滑抽屉式导航,这种导航方式在APP中并不是太常见,原因在于这种导航使得用户在相应的模块之间跳转的频率大大降低。但是,因为本次设计强调要突出发现这一过程,因此,需要用户仔细的阅读每一个模块的内容,来一步步发现合适的咨询师,因此采用这种让用户可以集中注意力于当下模块的导航模式显然是非常合适的。
心理科普栏目
这里是相应的咨询师发表的文章、视频、微课堂,通过这些内容的阅读,对于心理咨询的一些常识性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对于咨询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这一环节,用户很有可能,会通过咨询师连接跳转至咨询师个人页面对咨询师进行了解,为了加强用户的筛选行为,需要对用户收藏的咨询师数量进行限制,譬如说只能收藏5人。这样促使用户在不同的咨询师之间进行比较、筛选。
自我检测
在这一环节,用户可以通过心理测试对于自身状况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电话咨询
经过以上步骤用户必然还是会有大量的关于心理咨询、关于心理问题的困惑,此时用户可以通过向专业咨询师进行初步了解(建议费用适当降低),咨询师应该给予相关如何筛选咨询师的进一步建议,以再次强化用户筛选的这一过程。
咨询师
经过以上步骤,用户再次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咨询师进行筛选。建议在咨询师栏目中添加过往用户的评价,以及平台根据咨询师在平台的表现产生的独立客观的评分(这很重要,随着网站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一套评价咨询师的机制是必须的,这套机制应该贯穿于咨询师在各个环节的活动,只有咨询师参与各个环节中,在咨询师与咨询者的互动过程中才可能产生对网站有价值的内容,如果没有一套评价咨询师的机制,咨询师就没有为每个环节生产内容的动力。譬如咨询师发表文章的频率,譬如咨询师回答问题的数量、质量这些都要纳入评价机制当中,对网站最有价值的咨询师是最活跃的那些咨询师)。此时用户或许已经收藏了一些咨询师。
提问
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双方建立咨询关系前的轻交流环节。用户向心仪的咨询师提一个问题,通过咨询师的回答来判断咨询师是否符合自己的口味,我想这是用户在正式建立咨询前了解咨询师最为有效的办法。用户可以随意提一个问题,等待咨询师的回答。但很明显,咨询师回答的热情不高。此时,可以引入分答的语音回答机制以及知乎的邀请回答机制。语音回答最大的一个优势在于语音相比于文字可以更加立体的呈现咨询师的形象。当然,在这里还需要对用户进行限制,以强化用户的筛选行为。用户可以向自己收藏的咨询师发出回答邀请,等待咨询师的回答。其实,在提问这一环节,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用户提问题是向咨询师发出邀请,而回答的咨询师是对于用户的响应。事实上,这种响应可以算作双方建立咨询关系前的轻互动。
当然,模块还可以继续增加,但是所有的内容必须以强化用户筛选的过程这一条线所来串联,以使得用户可以按照某种规律来浏览内容。这样做的原因在于,绝大多数心理患者对于如何筛选的茫然无措,但是不同于一般的茫然无措,心理咨询者有着强烈的寻求答案、线索的目的(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而,网站加以适当的提示引导,用户便会按照线索去寻求答案。不至于在网站内容之间不停地来回浏览,而无所收获。
我觉得心理咨询网站的内容安排要有一条主线,而且这条主线要很明确地告知用户!让用户按照这条被告知的线索寻找答案!
个人管理中心
个人管理中心方便用户随时处理系统、咨询师对相关操作的回应,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帮助用户管理相关的咨询安排,在这里引入咨询结果反馈调查以及用户对于咨询的评价。
总结
心理咨询类产品因为解决的是用户整个心理咨询过程中,关于与心理咨询师建立咨询关系这一个小的环节,且并没有特定的移动使用场景,换句话说,这类产品是满足特定用户特定阶段特定需求性质的产品。因此也决定了这类产品不可能长期被用户频繁使用。换句话说,移动端的作用仅仅是pc端的一个补充,因为心理咨询的重点还是pc端的治疗的过程。当然,如果希望加强用户的使用频度,那么产品的功能肯定不能如上排布。应该适当的总加一些用户可能会高频使用的功能,譬如心理电台、小工具(譬如帮助用户入眠的减压音频),定期更新文章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