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自我状态?我们不难看出,与父母沟通良好的,都是站在一个同等的平台,你说我听,我说你听,这个关系是相互的。而难以沟通的,令人看了就生气的,双方明显没有站在一个对等的高度。
今天,跟大家聊一下成人的三种“自我状态”即“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先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三种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更多指的是我们从父母,或者其他重要的长辈那里复制过来的想法和行为。这种状态,更多时候是在自己的成长中,潜移默化的被影响的结果。陷入父母自我状态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想控制、教育别人,最常见的第一种是和孩子相处,第二是和恋人相处。这时候我们看起来很讲道理,其实讲的都是自己的道理,想的是对方顺从自己。很多恋人吵架的时候,男生会不停巴拉巴拉地讲道理,这时候的男生进入的就是父母自我状态。很多小孩哭闹的时候,父母不是去问小孩子为什么哭,而是通过诱惑+训斥而让小孩子别哭了,这时候也是一样。这种时候,我们默认自己站的台阶比对方高,懂得比对方多,对方说什么都会觉得没道理,道理全在自己这,这就是典型的父母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指的就是常说的“我们内心都住着小孩子”。处于儿童自我状态的时候,更多会表现出冲动、天真、做事不考虑后果 、贪玩等状态,比如说突发奇想去旅行,比如说和朋友在一起时时常做出“脑残”举动,这些是儿童自我状态下比较明显的表现。当下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词“反差萌”,有时候说的就是这种状态。比如说看起来高高大大的男生,见到冰淇淋就不能自拔,比如说一脸威严的领导,看到小猫小狗就喜不自胜。我们常说一个人心态年轻,就是表达这个人比较容易进入儿童自我状态,而每天都非常压抑、焦虑的情况下,大部分人就会离这个状态很远了。
成人自我状态,指得则是我们每天日常跟同事、领导、陌生人等相处的时候,所表露出来的状态。这时候我们往往冷静、沉稳,而且善于思考利弊,看事情比较理性。相对来说,这是一个健全而成熟的自我状态,可以对情况做出独立而客观的思考。这种状态下,我们工作、学习、为人处事能力比较强大。比如说,我们在公司加班的时候,效率往往会比较高,这就是成人自我状态在发挥威力,而如果我们把工作带到家里去做,难免会走神分心,因为在家里的时候,我们往往比较放松,比较容易进入儿童自我状态。很多冲动的决定,都是在熟悉的环境里做出来的,因为环境越是熟悉,我们的成人自我藏得越深。 这就是不同自我状态,对一个人强大得影响力。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沟通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因为所站的位置不同。小孩子尽管幼稚,但是也是会有成人自我状态浮现的。如果这时候家长仍旧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下与之交流,双方都会如对牛弹琴一样,最后孩子迫于压力,只能选择服从。
一个人的人格健全最关键的时候,就是开始觉醒成人自我状态的时候。这时候家长如果耐心引导,学会换位思考的话,是培养孩子逻辑观、大局观、以及社交观最好的时机。
萌叔希望,所有家长都可以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实现自己控制欲、实现自己未竟理想的工具。诚然,不管我们经历过多少,在父母眼中都只是孩子,但是如果爸爸妈妈真的一直用父母自我状态与下一代交流的话,轻则关系不和,重则叛逆横生。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承认,而父母作为最亲密的人,为什么不把最好的认同,在恰当的时机传递给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