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建设”之于“管理”更丰富更科学——读《做一个善于建设的班主任》有感

《做一个善于建设的班主任》一书是叙事者雪梅团队负责人杨雪梅老师出版的。

两年前,我刚刚带上树人有约读写团队的时候,就在线上主动向她请教带团队的经验。这次,在山东临沂召开的现场会,我也看到了杨雪梅老师。

这个月,又拜读雪梅老师的大作,受益匪浅。

一、“建设”之于管理更丰富

整本书一共有四辑:第一辑为《探寻触动心灵的密码》,第二辑为《建设别有活力的班级》,第三辑为《搭建家校合作的桥梁》,第四辑为《铺筑专业发展的基石》。

仔细分析这本书的目录,雪梅老师是从师生之间,班级建设,家校共育及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四个方面来构筑本书的内容。这就是书的框架。

从书的题目看,我最欣赏的就是“建设”两个字了。班级管理不能停留于“管理”两个字,而用上“建设”,它既包含着管理,同时还包含着自主、刻意、智慧等内涵,有构建设计之意。

作者长期扎根班级、研究班级与班主任专业成长,始终以“建设者”的姿态精心经营着教室。本书即是其经验升华之作,从建设家校关系、学生心灵田园、班级阵地文化、班主任专业之基等角度呈现班主任工作的方方面面,不只展现操作方法,更是对“为什么要这样”进行了本源性的分析解读。这恰恰是那些沉迷于“管理”之中的班主任们所缺失的。

通读一遍目录下来,雪梅老师的那些育人故事都很鲜活,题目都能读出育人的味道。 《有“度”沟通,推开育人的另一扇窗》,《别用泛化的标准来解读“九岁现象”》,《共生共育,变教育围观为全员参与》, 《 软硬兼施:“三招”扳倒强势》……

“班级不是管出来的,是靠专业教育智慧与敏锐问题感知建设而成的。”读到这句话时,我非常赞同雪梅老师的观点。

“建设”之于管理,更加丰富,更加科学。

二、共生共育,变教育围观为全员参与

雪梅老师用专门的笔墨来写了家校共育的作用——共生共育,变教育围观为全员参与。共即共同,生即生长,育即教育,共生即共同生长,共育即共同教育。这使我联想到学校近段时间开展的家校共育活动。

一是设置了“爱心护学岗”。在孩子们从狭窄的路口进来,经过一个斜坡处,再走到学校大门这一段上学路上,学校安稳办发动家长参与到“爱心护学岗”的共育活动中来。

最开始,报名者寥寥无几。后来先动员了校级家委会的代表参与,然后在班级群里报名接龙,才慢慢地有了转机。

以前,这段护学路上,只有校长和保安,现在我们的家长参与进来一起助力,家长们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3.7班陈昕蕊家长在感言中说:“在徐书记和廖校长以及各位校级家委会的影响下参加了护学活动。第一次参加护学岗,为同学们服务,也体会到了老师们的坚守负责的不易和默默付出的艰辛。家长护学岗可以帮助学校保障学生的安全,让孩子更加放心地上学。通过参与护学岗,了解学校范围内的安全措施等。

      在站岗中帮助有些小朋友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中听见一些小朋友的道谢,觉得很有礼貌很懂事!孩子们在校门口能看到本班的其他同学的爸爸妈妈迎接她们上学,都是很开心的。甚至有些小朋友说下次也喊我爸爸妈妈来参加。”

“谢谢领导老师们和家长同仁们的赞许,也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这个机会体验护学岗,我深有感触,很多不认识的孩子打招呼问好,体会到了我们沙磁学子的素养,还有许多感动的细节,比如年迈的人送孩子来上学,站着目送久久不愿离去,充满爱的早晨让人感觉无比美好……”

家长的感言,令人激动。家校共育变教育围观为全员参与。

如今,每天两名护学岗家长,都早早地来到路口等候,真正地为孩子们在上学路上的“帮扶”,真正地“爱心护学”。

二是安排了家长当半日学习伙伴,与孩子们一起学习。同时,我们设计了根据不同年段特点拟定主题的“家长进课堂”活动。低段以“爱”为主题,中段以“诚信”为主题,高段以“责任”为主题。

家长进课堂的体验,让家长与孩子们深度接触,也让家长们能观察到自己孩子的真实的学习状态。

当家长从教育的围观者变为全员参与者时,家长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更加理解和支持了,同时,也更能理解和支持教师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