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地基”,“地基”固则“大厦”稳。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社会结构深刻变迁,基层治理面临着利益主体多元化、诉求表达多样化、矛盾纠纷复杂化等新挑战。破解这些难题,关键在于,需铆足“三股劲”,以“深识、深谋、深行”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一线,在“知”与“行”的统一中织密基层治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精准网络。
铆足“深耕细作”的“钻劲”,让资源下沉有“准头”。资源下沉不是“撒辣椒粉”,而是要像“琢玉”般“精雕细琢”。长期以来,基层治理面临着“小马拉大车”的困境:权责不对等、资源配置少、专业力量缺,导致基层党组织想干事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推动资源下沉,就是要打破“资源在上、责任在下”的倒挂格局,让基层真正有能力办事、有条件服务。党员干部要强化党建引领下的资源整合,将辖区内的机关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资源统筹起来,形成“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难题共解”的治理格局,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更加高效的资源对接平台,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与共享,让每一份资源都用在“刀刃上”。
铆足“枝叶关情”的“亲劲”,让服务下沉有“温度”。服务下沉的本质,是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需求作为“风向标”。基层治理的核心是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这需要“深谋”的智慧——既要谋资源整合的“大盘子”,也要谋服务供给的“绣花功”。正如基层干部所言:“深谋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变成治理的‘作战图’,让下沉的资源和服务真正沉到‘点子上’”。党员干部要“开门纳谏”,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发现基层公共服务存在“供需错位”问题,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激发社会活力,用“代办十件事,温暖一颗心”的行动,让服务充满“烟火气”。
铆足“久久为功”的韧劲,让管理下沉有“长效”。基层治理的难点,在于如何避免“一阵风”“走过场”,让管理下沉形成长效机制。这种“韧劲”,体现在对制度的“钉钉子”精神: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快,而是要通过持续抓、抓持续,让群众参与治理成为习惯,让自治机制真正落地生根。党员干部要认识到“单打独斗”绝非良计,而是要主动培育“田秀才”“土专家”等本土人才、引进“高学历”“强人才”等优秀人才,引导合作社、电商平台等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搭台、人才唱戏、群众受益”的产业链。同时,凝聚住建部门、物业公司、居民代表等多方共识,让“政府干、群众看”变为“大家想、大家干”,不断激活社会力量的“内生造血”功能,让基层治理从“独角戏”升级为“大合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既是检验政策落实的“试金石”,也是丈量为民情怀的“刻度尺”。让我们以“深耕细作”的钻劲找准痛点、以“枝叶关情”的亲劲温暖民心、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夯实根基,在资源、服务、管理的持续下沉中,织就一张覆盖全面、响应及时、温暖有力的基层治理网络,让每个社区、每个乡村都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层基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委组织部 吴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