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词中感受浓浓的年味
明天就是除夕了。春节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浓,大街小巷挂起了灯笼,归家的心情也越来越急切……春节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同时也是最富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丰富的年俗活动:祭灶、贴春联、放鞭炮、守岁、拜年……更孕育了中国春节特有的“年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传统古诗词,感受浓浓的年味吧!
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贴春联迎春风。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提到春节,《元日》是广为流传的一首。过年时,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再喝上一杯小酒,生活甜甜蜜蜜。

清代吴曼云的《压岁钱》,长辈给晚辈压岁钱。
《压岁钱》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
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是春节的传统习俗。晚辈给长辈拜年,说吉祥话,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全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这就是年的味道。

宋代苏轼的《守岁》,全家守岁喜迎春。
《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这是每一个中国家庭大年三十的重头戏。脑海中是不是会浮现“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的嬉闹画面呢?

宋代文征明的《拜年》,大年初一拜年忙。
《拜年》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大年初一,大街小巷,男女老少拜年忙。“过年好”“恭喜发财”“开门大吉”等吉祥话,总能让人喜上眉梢。

唐代刘长卿的《新年作》,独在异乡独潸然。
《新年作》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孤独的年,一个人潸然泪下。过年独在异乡,自然孤单寂寞,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正好说出诗人的心声。

唐代高适的《除夕作》,亲朋欢聚盼来年。
《除夕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过年不能回家,就像诗中所写“故乡今夜思千里”,让我们盼望着来年,和自己家人亲朋欢聚一堂。

唐代孟浩然的《田家元日》,农家期盼丰收年。
《田家元日》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除夕夜思乡之情。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暗示了此时正是除夕夜。且这一句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都是千古名句。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历来广为传诵。

图文来源:网络。汇编;南晓